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2-11 08:44:29

导语: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了当前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意义和困境。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介绍基于成果导向开展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凝练构建优质研究型课程应具备的三个特点,助力推进建设高质量一流课程。

关键词:成果导向;研究型课程;人才培养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行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两性一度”要求,实施科学考核评价。在高阶性方面,强调打破传统授课思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创新性方面,要求将科技前沿引入课程,适当开展研究型、项目制授课;在挑战度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以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正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自2006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逐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陆续支持建设了二百余门精品研究型课程。2016年,为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启动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课程整体进行改造和重塑,通过立项建设和教改研究,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2019年,为进一步规范“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与运行,研制了基于OBE理念的研究型课程认证标准,并进行了首批课程认证。2020年,学校“绿色能源飞行器总体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多门研究型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多年的教改实践结果表明:研究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及从事创新研究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型课程改革为例,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就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意义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高度符合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中,三者相辅相成,“价值塑造”依托于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实现,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效果不佳,“价值塑造”也无法实现,故研究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通过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来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高度参与,将课程思政、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上,采用基于项目开发、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结构、锻炼思维能力、实现人格培养。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形态,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在课程内容编排、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多是依靠教师个体的教学技巧。加之讲授方式程式化、实验过程程序化、作业试题标准化、答案评判单一化等现象,传统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之后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困境学校在开展研究型课程立项、申报和认证的过程中,多轮次组织名师研讨,深入总结共性问题,迭代推进课程的持续改进。如果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中表现出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理解不透、对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政策了解不深、对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调度不够等原因,将不利于课程建设的推进。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不准确。课程教学目标应写明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具体表现在:描述长篇大论,动词使用不准确,教学实践无法抓住重点;“知悉”“理解”“了解”等弱动词的过度使用使得课程设计高阶性不够;教学目标设计不清晰,或过于弹性化,无法落实与评价。2.课程教学策略针对性不强。教学策略应描述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具体表现在:策略设计未能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互对应,教学目标较宏观,导致无法落实;教学策略过于追求“研究性”的形式,课程内容缺少理论知识的讲授环节;教学策略缺乏对原课程中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甚至能力训练要点的全面覆盖,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一知半解。3.课程考核评价对持续改进支撑不够。课程考核应针对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进行逐条设计,并且通过评价佐证学生学习效果,即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具体表现在:课程考核没有针对教学目标逐条设计,导致考核评价过于笼统;仅仅用课程平均分和优良率来作为教学效果达成情况的证明,缺乏针对性;用个别学生的总结和感悟无法支撑课程教学达成度等。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是破局的关键研究型课程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于一体,以团队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形式开展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也强调理论应用,更强调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以及从事创新研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研究型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牢牢把握课程的主导地位,明确自身在课程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2.围绕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研究型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产出为导向,围绕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评价体系,并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进行持续改进。课程要求理清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评价、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课程要素,而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三者更是关键要素,只有三者设计得当,才能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3.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研究型课程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要点:一是课程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大环节上聚焦预期学习成果;二是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做法,可以按照“说要清楚、做要对齐、证要齐全、改要有据”四个方面开展相应改革与实施。教学设计具体包含:准确地描述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做些什么;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考评办法并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收集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证据进行评估;应用评估结果改进和加强课程。此外,还要注意在课程、课程组、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上,做好预期学习成果的协同设计和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北理实践”

近年来,学校实施“寰宇+”计划,激励学生学精学深,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成长。为此,学校以高质量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科学、先进、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鼓励高水平教师引领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形成崇尚教学、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型课程建设,紧密契合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设目标。研究型课程已成为提升教师教改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组织研究型课程立项、认证,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认证理念完备、专业特色突出、教学团队成型的优质课程,归纳总结,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1.简洁、精准地设计预期学习成果,坚持“学生中心”。预期学习成果的完成主体是学生,重点是活动和任务中的表现,而非活动或任务本身。精品的研究型课程应从“能力、知识、态度”三方面来构建:能力,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时能够达成什么目标;知识,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时应该理解、掌握的课程内容;态度,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时对课程整体的评价和看法。2.灵活、得当地组织教学策略实施,坚持“产出导向”。基于OBE理念打造研究型课程,特别强调研究性教学而不是灌输式教学,课程效果应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教学策略应注重个性化设计,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关注每位学生成长。例如: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教师设计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2名~3名学生组建1个小组,由3名教师共同承担研究性教学任务。组织学生以项目为牵引,对测试项目进行分解,自主应用专业知识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突出了三个特点:纵向贯通,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横向交叉,打破学科专业的边界,突出工程知识整合运用;情感融合,培养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工程实践经历。3.定性、定量相结合开展考核评价,坚持“持续改进”。支撑教学效果最基本的证据应该是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和学生整体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效果只有以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作为支撑证据,才能说明所承诺的预期学习成果是否达成,这也是OBE理念的核心要求。例如:“飞行力学”课程考核评价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研制了各项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价点和定性评价标准,实施了针对课程整体和学生个体的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评价方法。课程通过对学生自评满意度、课程满意度和评价达成度的综合分析,研究教学双方在投入、期望和最终结果上达成的相对平衡性。最后,通过学生对课程整体的相对满意度和满意度溢出值分析,进一步了解教学双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强化课程的持续改进。总之,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改革要牢牢把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课程应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一门优质的研究型课程,应坚持“学生中心”,能够简洁、精准地设计预期学习成果,并一以贯之;坚持“产出导向”,能够灵活、得当地组织教学策略实施,将教学目标落实于教学过程;坚持“持续改进”,应开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多维度考量学生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军.建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18-20.

[2]于歆杰.一流课程的两个边界[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5-47.

[3]朱元捷,刘畅,刘媛,等.基于OBE理念“金课”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0(5):58-60.

[4]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5]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等.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62-68,75.

[6]刘畅,林海.以OBE理念探索一流本科建设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8):33-36.

[7]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作者:朱元捷 刘畅 刘媛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