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造型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7 11:32:03

导语:动漫造型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动漫造型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风起云涌,新兴科技的迭代更替迅猛,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适应现代的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共建学习型社会,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是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的要求。那么,结合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细节着手,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尝试,结合时展需要制订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漫造型设计是动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但未来的学科发展一定是跨学科的,打破专业壁垒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视觉传达、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对角色造型方面的要求也是有的,所以,面对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动漫造型设计课程如何改进创新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动漫造型设计课程现状

《动漫造型设计》是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核心必修课之一。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将剧本角色可视化、具象化。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理解现实造型的外在结构、内在气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造型。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掌握动漫角色造型原理与方法,并具备对动漫造型设计项目的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开发、推广能力。动漫造型设计课程学习掌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课程及专业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调查了国内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都开设了角色造型设计课程,课程内容着重在解决人体结构、人体动态速写等基础绘画知识,并设置了人物、动物、怪物设计等章节来完成课程,课程内容比较杂乱,在短时间内既要解决基础绘画知识,又要去研究其他生态领域的设计,在短暂的一门课程里想必是很难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看课程的教材情况,动画造型设计的教材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内容差别不大,编排上从人体结构到鱼类、两栖等各类动物结构,还有的教材涉及怪物、机械、道具设计等,设计流程都是从速写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形象变形、形象创作等手段来实现角色造型设计。从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动漫造型设计课程目标单一,课程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与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创意能力、技术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多线程人才输出模式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二、后刻意练习时代课程改革何去何从

(一)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所谓的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成分。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一些知识时,大多数同学表面上都是听懂了,也就是说对单一的概念而言学起来并不是十分复杂的,但等到我们要真正使用它时,例如综合性大作业、实习时,会发现自己无法灵活使用这些命令或是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去综合使用这些单一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工具类和概念性的知识,当知识间隔时间过长再使用时,基本如同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再次重新学习才能在新课程中使用,这样循环下来,学生到了大四毕业时所掌握的就剩下四年级新课程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所剩无几。元认知的认识告诉我们,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设计上要重新定义。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后续课程的接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设计要使之基础知识在每门相应课程中的再学习,但再学习并不意味着重复学习,而是使知识在不同情境中再训练,这样不仅利于学习新的知识,对前后课程的接续和最终毕业时达到的就业要求也会更吻合,如此课程内容的设计才能使课堂体系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回顾、间隔式复习的良性模式。(二)动漫造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讲述了动漫造型设计的未来发展会在多学科之间展开,那么在四年的学科构建中,作为基础的造型设计课程,它势必是开放性和持续更新性的有机结构。很多学院的毕业展览上可以看到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展示形式。图1为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作品展,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在书籍装帧的展示设计中不仅有插画的设计,还有交互应用的演示,传统的纸媒展示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和大众审美的需求,所以在展示过程中,既有传统纸质品的展示,又配以互动式的交流展示,使得观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观看设计作品,达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而图2则为动画专业毕业设计展览中,插画设计展示利用各种声色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其绚丽夺目,传统的插画展示多是纸面形式,本案例中配以H5技术,将漫画动态呈现给观众,这已然是随着“泛动画”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此外,当代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形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跨学科、跨专业的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例如国家地理和国内顶尖创意行销机构BEANDX联合主办的海洋沉浸式体验互动展《国家地理•深蓝》,2019年8月在北京solana蓝色港湾展出,如图3、4所示。该展览利用全景遨游沉浸式体验技术,利用科技与海洋的碰撞,使用3D技术,将海洋角色及海洋环境真实再现在人们面前,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海底世界的美丽,使人们体验海洋的奥秘,并利用视觉和听觉、触觉的冲击,观者与场馆中海洋生物嬉戏互动,营造出现实与虚拟之间交织更迭的错觉,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展览设计中很多互动场景的设计都涉及了动漫角色设计,专业强大的布景设计,令人震撼的超级装置,营造出宛若真实海洋的效果,在现实与虚构、美丽与残酷的情景交织中,开启一场海洋探索之旅。再如图5、6的2019成都世警会3DMapping投影秀。用3DMapping技术将观音塔“复活”,以成都文化符号“大熊猫”作为创意核心,结合川剧变脸、喷火等特效动画向世界展现成都的魅力,用数字艺术将这座城市的文化串联,点亮无数梦想。此次投影秀采用英国DP投影机及MadMapper融合技术,将古风古韵的建筑特色与现代声、光、电科技完美融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为全世界的游客展示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风貌。目前我们的课程内容过于庞杂,涉及的设计方面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基础的打牢。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说“对要用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不配谈到实用的”。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的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从数理化到体音美,不管是哪个学科,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要有一个前期积累的过程,从概念的理解到知识的运用都是要通过记忆知识点、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不断练习而获得。精通一件事情,既要掌握已知,又要清楚地了解如何运用已知。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在对已知问题精通的情况下才有创新力量的迸发。一个人对已知掌握的越好,他就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有办法积累知识,同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只是空谈。课程改革一定是系列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如果只谈一门课程是不符合当今时展需要的。目前,动漫造型设计课程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后续课程的接续性问题。造型课程一般在一年级或是二年级初便学习完成了,直到学生进入大四综合训练项目课程时才会再次应用,期间的单项训练学习课程很少再涉及,例如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运动规律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动漫造型设计课程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多且杂,不利于学生基础的掌握,二是后续课程的接续断档,没有形成良性的教学体系。(三)刻意练习教我们如何做。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后刻意练习时代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间隔性的、穿插的、多样化的练习。在课上进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并让课题与问题多样化,可以让学生经常“换挡”,为了明白新资料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他们必须“重新加载”之前课程中学到的已知问题。并且这样主动在大脑中检索之前学习的知识体系,会使得大脑中关于知识的网络之间构建桥梁,反复从中调用这些问题也会使大脑更加灵活。动漫造型设计课程所学习的造型知识在动画专业的四年学习中可以不断被拿出来检索,例如后续的网络动画、三维动画等课程中,都需要进行角色的设计。所以有针对性性的训练是需要我们在后续课程中完成的。而在动漫造型设计课程中考虑其基础的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具有普遍性、通识性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未来的后续培养具有可持续性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改革的方式探讨

(一)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上文中我们提到动画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过于繁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要学的方面太多反而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另外,结合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该门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精简过多种类的角色设计要求,将具有针对性的造型设计设置到相应的课程中增加设计训练。结合刻意练习理论,我们在游戏设计课程中增加游戏角色的专项学习,在网络动画课程中增加网络交互角色的训练,学生在动漫造型课程中学习了动漫造型的基础知识及造型设计原理,在后续课程中有针对地刻意练习各类角色造型,经过两轮课程的实践证明此类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造型设计及专项设计。所以,基础的训练和扩展知识的了解才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并结合后续课程的改革,将角色设计的专项训练分布到每一门相应课程中。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多样化的解决问题,达到了间隔训练,穿插练习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或是基本工具的使用时问题不大,但到了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新的问题时却没有了方法。这都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被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导致,使得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间隔式的刻意练习,可以在学生学习基础工具后的一段时间内重新面对类似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是全新的题目,却是相通的概念,让学生独立思考,虽然解决的过程前期有些困难,但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最终做出了设计,这样的好处不仅是灵活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成就感的支撑下学习变得更轻松。(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国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指示。未来高校的发展也是要不断创新中寻找生机。培养学生以创造力为核心,只有创造力所驱动的技能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和产业需求。目前,各校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在不断尝试,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培养创新的基础首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脑子空空又何谈创新,所以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课后时间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对未来设计思维的延展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利用3D打印技术引入动漫造型课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方式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设计草图到制造模型,从改造设计到开发衍生产品,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形成完整的动漫设计课程体系,从而也产生更新的标准和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外,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的角色可以进行物理性输出。这样可以直观了解角色造型设计的可视性和逻辑合理性,牢牢抓住角色空间造型的核心概念,真正形成“边学边做”的教学一体化课程,激发想象力,开发创造力。最后,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体现创造性,结合时代需求不断变化课题要求,并将真实课题拿到课题中进行真实演练,通过案例实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三)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对美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应该是要高于其他专业的,但现实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美育教育的要求几乎为零,很多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构图、色彩、编排设计等课程设置,导致我们在观看学生作品时发现故事叙事不清暂且不论,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作品画面效果还不如很多审美良好的高中生。因此我们要加大美育教育的力度,在课程体系安排中设置相应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带领学生提升审美的情感性,通过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真实感受。教师应始终以美育人,从感官美升华到心灵美。最后,作为当代教师,应有时代的危机感和前瞻性,不断思考学科未来的发展,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作者:徐云飞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