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1-27 09:51:36

导语: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在现代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格外迫切,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1]。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需要依托于产业发展与行业用人需求,需与企业的技能需求和人才需求保持一致。但管理类课程大多偏向理论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程度较弱、缺乏真实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教学,降低课程的理论晦涩程度,建构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体系。

1PDCA循环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PDCA循环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并且传播的,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基本科学程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应用于社会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在管理学上成为一种通用的理论分析模型[2]139。该理论包含的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环节组成一个不断滚动上升的圆环,并不随着一轮运行的结束而完结,前一个循环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推进质量的提升。PDCA循环理论在高职院校的研究多见于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模式和顶岗实习等方面,国内将PDCA循环理论与高职课程改革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截至2018年底,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献的查询,相关文献仅有十余篇,PDCA循环理论应用至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的文献仅有不到十篇。其中,李蔚然、谭函梅、肖频等对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了PDCA循环体系的构建[3-5];柳天杰和冯桂云、陈倩清和汤婧对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单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6-7];也有部分学者将改进后的PDCA循环理论用于高职课程改革模式中,如潘峰、冯雪萍和刘轶宏提出R-PDCA循环模式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创新地增加了了R(调研)步骤,认为在实施PDCA循环之前首先需要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2]139-141;于锦绣和吴鲲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创设PDDCEA循环,设计了规划、分解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任务评价、任务调整等6个环节的改良型循环[8]。

2高职管理类课程PDCA循环模式构建

PDCA循环理论主要应用在产品质量的提升上,事实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一致的规律和特点。笔者依照PDCA循环理论的思想,提出了高职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课程依照PDCA循环中四个阶段进行改革,从课程设计(Plan)、课程实施(Do)、课程检测(Do)、课程改进(Action)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动态闭合循环,这个循环是周而复始的,一轮循环的完成可能仅仅解决了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问题,为了使课程与人才需求、地方经济发展持续接轨,这个循环就要不断的滚动循环下去,前一轮PDCA循环总结出的问题,成为下一轮PDCA循环需要解决的目标。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整个课程体系实现阶梯型前进、螺旋式攀升,通过持续不断的修改提升,最大程度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现课程模式的深度完善。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2.1Plan阶段。(1)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调整,为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奠定前期调研基础,任务主要有:第一,对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校企合作企业、同类型院校等,分析整个社会和行业发展环境下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第二,进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前期的企业调研,总结出企业管理中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第三,通过对上述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分析,总结出本专业对口岗位的各项技能和知识要求。基于以上,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管理类课程设置的框架。(2)管理类单门课程的教学的计划。首先,管理类课程设计在“社会实践领域”向“专业学习领域”转换中,应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企业家代表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将来自企业的管理经验融入管理类课程设置中;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体现管理技能的多个学习情境,在学习领域框架内设计多个突出技能培养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最后,明确课程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借鉴“现代学徒制”项目特色,应结合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进行考核。2.2Do阶段。在实施阶段,高职管理类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模拟+实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1)在课堂模拟方面,应以任务驱动导向为原则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项目学习单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上一阶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结果,依据具体企业管理的工作对应设计不同的仿真模拟项目,将管理类学习项目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实训专题”。单门管理类课程大多是企业管理中某个模块的专项知识点,因而管理类课程大多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系列的实训计划,针对具体课程的方向,设计体现工作情境的实训任务。把理论化的知识以项目和任务的方式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多种任务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工作行动中,使学生在仿真工作中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综合能力。(2)在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管理情境的项目式教学之后,引入“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战训练。实战训练涵盖了高职管理类各个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生经历了前期理论和项目学习,在企业沙盘实战中可以增加对管理系列流程的体验,这种在参与中学习的“体验式教学”结合到管理类课程中,是对学生管理创新思维的训练,也是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模式的一种突破。2.3Check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为了检测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和检查,为下一个阶段的行动提供方向,从而在新一轮的PDCA循环中实施改进措施,使整体教学效果呈现阶梯型的攀升。在检查阶段,可以采用企业测评、学生评价、课程考核等方式检测教学效果。(1)企业测评。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期可组织为期一周的企业阶段性见习,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检验教学实施是否有效提升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以及是否掌握基本管理技能。企业测评结果可以为下一轮课程的PDCA循环提供改进建议。(2)学生评价。每个阶段性项目教学之后,请学生对课程学习感受进行评价,采用座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教师据此反思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3)课程考核。对学生的测试是对课程章节、整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测,无疑是直观体现课堂有效程度的一个手段。2.4Action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工作:(1)阶段性教学处理。即对各项教学模块存在问题进行即时修正,教师在分模块教学过程中,及时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出问题关键,用于下一项教学项目的改进,完成教学模块的PDCA子循环。(2)课程体系长期改进。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归纳教学的过程性材料,邀请本课程的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改进的研讨会,对这一轮的PDCA循环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推广有效的教学经验,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

3高职管理类课程PDCA循环模式运用于课程改革的实践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管理基础知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在M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属专业核心课,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施更加偏向理论层面的讲解,设计的实训项目大多在校内课堂中完成,教学中缺乏与企业建立联动关系,课程教学存在“知识不重视、企业不认可,模拟不真实、实训不落地”的问题。将构建的高职管理类课程PDCA模式运用于该课程中,采用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通过上述设计的四个环节重设课程,一轮循环的结束总结出尚未改进的地方,可重新在下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完善。该课程的改革在M高校17级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3.1Plan阶段(课程设计)。(1)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教研室团队对校企合作企业、同类型院校进行了调研,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调研,得出了本专业的高职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为行政助理、行政专员、办公专员、企业运营、人事专员等。对这些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这一类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需要学生掌握较好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技能,其中对企业管理技巧的掌握是工作任务的核心,随后分析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了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企业管理中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在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定位为核心课程。(2)在开课前期对学校合作的6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了课程计划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与本课程相关的真实企业环境,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对管理类人才的技能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整体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聘请6名企业管理人员作为课程的校外导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同时,与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的细化目标。通过前期的调研和交流,确定了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用人需求。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设计考核上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并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分别承担考核任务,其中校外导师主要考核学生提供的项目化作业,以及通过课堂信息化手段展示的学习成果,校内教师负责考核理论掌握、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等。3.2Do阶段(课程实施)。(1)根据Plan阶段调研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对应设计不同的项目,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实训专题”,整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模拟企业”系列的综合项目实训计划,包括组建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设计、企业环境分析、企业市场营销、商业策划书编写等。企业建立、企业组织、市场环境分析、企业运营等整个过程纳入实训体系,让学生提前感受创办一个企业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明白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时,在本课程加入为期一周的“成果汇报计划”,与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对接,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汇报为主,学生展示课上的项目完成情况,企业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并且提供企业导师考核成绩,实现精准教学、精准对接。(3)课程引入“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战训练,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结合,提供各小组一笔虚拟初始资本,进行六个年度的对抗,学生掌握的企业管理各项模块知识均体现在实战训练当中。3.3Check阶段(课程检测)。本阶段主要为设计考核和评测的方式,对课程的实施进行检测。(1)企业测评。在实施阶段,校企共建的“成果汇报计划”中,企业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检验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企业管理模拟项目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设计思路富有创意,但对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略显薄弱。(2)学生评价。采用PDCA循环课程改革模式对M高校17级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授课,在第一轮循环的P阶段进行大量调研之后,按照教研室组建团队设计任务驱动实训项目。在学期授课结束后,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17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和采用传统方式教授本课程的16级同专业学生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7级学生在课程满意度上比16级学生高32个百分点,学生表示经过各项实训项目的练习,以及与校外企业导师双向互动交流中体验中,他们有对企业管理的内涵有一种全新的体验,而16级的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基本上与其他管理类课程没有太大差别,认为不同管理课程中存在较多重复的内容且都偏理论化。(3)课程考核。基于PDCA课程改革模式的Plan、Do阶段的实施,课程确定了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占70%,在各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同步跟进,由企业测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每个实训项目企业测评部分占30%,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各占35%;终结性考核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以期末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3.4Action阶段(课程改进)。在构建的PDCA模式中,本阶段主要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对检测结果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贯彻和实施情况,促进下一轮教学的改进。(1)阶段性教学处理。在具体各个模块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本轮PDCA教学的阶段性问题有:课程设置“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模块体验企业管理的完整流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略显仓促,在实际实施中压缩了其他教学内容的课时,鉴于此,需要在本轮的剩下模块教学中,暂时把教学时间分配在重点内容上,在下一轮PD鄄CA的Plan阶段中,应该对课程计划进行重新设定,合理调整各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在“企业市场营销”模块的教学中,本轮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目标企业,从而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可加入学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调研的环节,可进一步提升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2)课程体系长期改进。上一阶段进行了教学的综合检测,得出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总体上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成绩由更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一项考核的要点都对应了PDCA循环“Plan”和“Do”阶段的要求,考核更具有针对性,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前期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门管理类课程容易脱离企业运作实际的困难,在有限的课堂中,把复杂的企业运营要点转化为一项项虚拟仿真项目,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可以推广至其他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但课程的整体教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本轮教学加大了对过程性的考核的比重,把理论的考核比例降低至30%,容易出现“轻理论,重实训”的局面,学生对各个模块理论的学习花费的时间被压缩,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下一轮教学中应当适当提升理论考核的比例;在企业导师对学生项目成果的检测中,需要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教学手段需要学校教育技术的支持;本课程内容较多,培养方案中分配该门课程的时间较短,在下一轮教学计划中,可考虑将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为各个模块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等等。

4总结

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动态改进过程,PDCA循环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于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中,通过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四个阶段持续推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不重视、企业不认可,模拟不真实、实训不落地”四大核心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匹配企业需求。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该理论运用于高职管理类课程,较之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整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调研和计划总结工作,持续细化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的PDCA循环向更高层次的阶层攀升。

作者:袁曦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