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论文

时间:2022-05-10 10:13:17

导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指导和帮助。然而,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形式单一等问题,目前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出现,使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与学习形式,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因此,分析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及做好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1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及其所在团队成员根据长期从事就业指导教学与就业工作的经验,结合对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现状的了解,认为目前就业指导课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1可持续性就业理念和能力培养不足。当前众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仍多侧重于就业率提升与安置性就业,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等重视不够,这种理念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个人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先择业,再就业”的偏颇认识,致使不少学生毕业不久就跳槽,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不能等同于帮助或指导学生就业,而是更侧重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及创业观。1.2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大都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3]。教师作为主体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讲授理论知识等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主要是单向的知识传授,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遇到疑惑和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模式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听课状态不佳,教学效果不好。另外,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大班授课的形式,不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课堂纪律不佳,教学质量较差[4]。由于教学资源限制及国情的现实情况,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班授课仍将是主流,这也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模式提供了空间。1.3专业师资匮乏。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教育、管理、社会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应用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集时效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因此,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然而,目前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一线辅导员和部分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为主,师资力量不稳定,且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学习和系统的培训[5]。另外,辅导员和指导中心教师的自身工作任务本来就比较繁重,工作量也比较大,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对就业指导课进行深入的研究,限制了他们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还需重视的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需要紧随时代需求而变化的课程,需要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和专业的知识储备,而一线辅导员大都不具备这些要求,因此会影响授课内容和教学效果。1.4缺乏个性化指导。传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着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职业需求的学生,并未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左,很难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指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理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缺少引导和帮助。

2“互联网+”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突破了时间性和空间性,有利于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诸多制约和不利因素,带来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结合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发展方向,对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2.1加强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加入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具备发展可持续性就业的理论知识;其次,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支持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加强可持续性就业的引导,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只要重视对他们的引导,就能逐步提高可持续性就业能力;第四,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尝试并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性就业能力,确保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2丰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采用翻转课堂、自媒体等新技术进行教学与交流,促进师生间的协作研究和交流互动[6]。第二,开展包括就业观念、就业目的、就业需求等在内的就业主题辩论会,让学生对就业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程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就业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的理解深度。第三,鼓励学生实习,筹划学生实习工作,为学生创造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第四,开展模拟面试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面试找工作需要的要求和问题,避免毕业求职时因缺少经验、盲目紧张等原因导致的失败。2.3建设开放性、专业化师资队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以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教师专兼结合,因需而设。就业指导课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方面的知识,根据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将其进行板块划分,由相应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如邀请企业人事部经理讲授选聘毕业生的标准及最看中学生哪些素质;请具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案咨询。第二,加快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机制[7]。加强不同方向教师教学的交流和探讨,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习或设计等与就业指导课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采用网络直播代替传统的授课模式。如聘请杰出校友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时,利用直播的形式可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通过互动平台可以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互动[8]。2.4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个性化指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助于实现高效、准确、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高校学工部、教务处、相关学院部门等具有完备的学生基本信息、成绩、校园卡消费及学生日常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奖罚情况与家长沟通等个性信息。通过分析上述大学生海量数据,根据相应的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大数据模型及相应分析算法,为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提供客观、科学、针对性的指导服务[9]。另外,就业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和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材,并标出讲授重点。采用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就业信息;积极组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训练,包括生产实习、组织社会调查、模拟面试、参加招聘会。因此,合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

3小结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采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弥补了传统课堂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互联网+”教育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更多的功能以及对教育产生的变革正在形成或还未展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应以“互联网+”作为方向,结合学校教学特点、学生情况及当前就业形势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快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

作者:许丹丹 丁忠利 张 可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