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22 09:56:37

导语: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云平台、手机APP应用程序、微课、自主研发的UMU互动式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改善了在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慕课;微课;UMU

自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互联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后,就深受各个领域的关注。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主要围绕“互联网+”讲述如何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互联网+”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慕课、翻转课堂及微课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应用型基础课程,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掌握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互联网+”模式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起点层次参差不齐

近些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引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目前已有80%左右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拥有计算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初高中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不同,导致刚刚入校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象的存在给高校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困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学生层次水平的差异,使教师在教学知识点上不能更好地展开和深入,讲解内容过浅,起点高的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若讲解内容过深,又会使基础差的学生失去信心,势必影响整体学生能力的提高。

2.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主动参与教师课堂的,只是少数愿意学习、学习成绩偏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而对那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整体质量很难得以保障。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我国的“互联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远程教育、微课、慕课是最常见的三种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都需要学习者在线观看、学习,如果学生不进行在线的学习,“互联网+”教学模式便没有取得成效。要解决此问题,就要加强在整个环节的监督过程,完善在线学习、相互交流、作业批改、课程考核的网络化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并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慕课平台、微课和手机APP辅助学习软件,采取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以教师为辅助,指导学生学习,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考核机制。第二,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不断地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修改,及时上传相应的课程素材。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施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以应用为教学目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逐渐做到主动、自发地学习和吸收有用的知识;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以后专业发展的影响,按照专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专业的教材,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网络点播平台进行教学,实现模块化、项目化、分组、分专业、分层次的集中授课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重塑教师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教育”),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知识更新速度)。

1.教学内容专业定位,实时更新

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辅助工具,高校中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都与计算机有联系,这样就需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相应的专业做好充分调研,借助于互联网进行调研,分析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专业中后续课程的地位,有选择地讲解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同时,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比如常用的手机APP软件的使用方法,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支付、网上购物中的网络安全问题等;“网格计算”“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新概念的了解等。

2.教材内容改革

编写符合学校自身专业特征的教材,不断结合新技术新知识。教材以任务引领,虚拟角色、创建情境,任务分层、因材施教,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大学生日常办公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材整体内容选取的依据。将知识体系重新组合,并将25个具有范例性和迁移性的实际项目情景设置其中;以一名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为原型,以日常办公的任务为主线,设计学习环节的任务情境。所设计的每个工作项目都由具体的任务提出,使学习者感觉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工作岗位之中;采用“梯型递进式”编写模式,每个任务均采用“项目分析”“项目详解”和“操作步骤”层层递进的方法设计。同时,这种编写方式也能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模式,建立相关教学网站,通过网站展示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料,使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能够自主学习。

3.微课、微视频建立

课程进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建立一套微课视频资源,教师针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内容,建立25个具有范例性和迁移性的实际项目的微课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丰富微课教学模式,采用声音、图片与多媒体相结合,对课件中的文字等素材进行细节加工,尽可能在有限简短的时间内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频中结合案例精讲知识点内容,使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微课质量。

4.平台建立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互联网+”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是极其重要的。UMU平台是在线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直接访问WWW.UMU.CN网站首页,也可以通过手机APP访问。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创建活动或者课程,在课程中,UMU能够快速制作出带有“图片+语音”的微课视频,支持视频微课与现场直播,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等视频资源、文本资源上传,并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资源来搭建一个学习社区,建立QQ学习群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课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互联网+教育”的平台下可以个性化指导学生,督促学生学习,将学生手中的手机变成了课程学习的工具,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实现差异化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与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学生之间学习的起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差异化层次教学,而借助于“互联网+”的模式,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掌握部分知识内容,实现层次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差异需求,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知识接受容量,同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7,31(4):113-117.

[2]刘锋.一种改进的基于层次结构的网格任务调度优化模型研究与设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7,43(4):39-42.

[3]刘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开发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28-29.

[4]刘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1):19-21.

作者:刘锋 郭维威 赵晓敏 李晓艳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