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14 10:55:00
导语:《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通过现代管理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的讲授,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基于“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是依托“企业家精神”、岗位导向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责任意识、管理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专业职业技能,构建“开放性、体验式、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素养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管理学;课程改革;体系
一、基于“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提出:“企业家精神”是管理学院学生必修课程内容,“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不完全是学校培养的,但至少是可以熏陶的,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自由发展。了解企业家的成与败,坚定信念,才能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楼高行老师在《教书育人》杂志中《开发企业家精神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开发企业家精神校本课程,既是学校培育生长点、打造特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的观点。在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我国“企业家精神”引导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探讨和实践刚刚起步,在现有资料中还未发现“企业家精神”引领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整体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属空白区域。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分析,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对《管理学》课程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水平。课程设计要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及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通过“企业家精神”引领课程实践,可以找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等;通过“企业家精神”引领课程建设逆向思维,可以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按照工作过程的梯度,研发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系列项目课程,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为专业课教师提供项目典型课例,起到引领改革、服务实践及社会终身培训的作用。
二、基于“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目标
1.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素养为教学目标,坚持“企业家精神引领”的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管理学》关于企业家实战案例库,通过企业家讲座、我身边的企业故事、我与行业精英面对面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素养,准确定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2.建立开放性、体验式、立体化的管理学实践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3.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启动“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进阶化、教学内容案例化、项目化”。构建开放性、体验式、立体化的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三、建立基于“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体系
依托“企业家精神”、岗位导向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责任意识、管理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专业职业技能,构建“开放性、体验式、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素养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授课方式改革。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整合共享各种资源,构建《管理学》课程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以学校内部教学教育为主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校园,开创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创新教育模式。学生通过与企业家面对面,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实践案例,感同身受的理解企业家精神,端正学习态度,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我院具体情况,以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为重点,同一门课程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本校教师到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进行实战调研。同时邀请企业家到校内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实践部分内容,综合性内容可通过知识讲座形式授课,达到提高专业课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2.构建以“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双创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创业与专业三大能力对接交融。强调学生以直接体验的学习方式参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用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场景和状态使学生作为自主的、独立的活动个体,与社会、生产、人群直接接触、交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解决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基于建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课题组将以项目教学开展校企协同、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让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用情境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除了采用传统的案例分析方法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或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答疑。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外的实践中,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教学,边教、边讲、边学、边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实践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成团队进行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展示等,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然而,课堂内时间有限,更多直接经验的积累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活和学习实践,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实习,参与工商企业的实践管理活动,学习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于“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管理学》教学中应强调参与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言改善课堂上的沟通效果,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具体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5.实行开放式考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全程化考核体系,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建立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三个开放。强调管理团队精神,实施传统考核中以个体为主进行知识、能力测试与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团队为中心,在教学进行的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计划展示等过程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进行答辩式核心发言和补充发言,讨论完毕后上交发言提纲或稿件,最后教师讲评并给出小组成绩和每个成员成绩。
作者:汉吉月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兵.“四种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创新思考——以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为例[J].职业圈,2007,(18):78-79,87.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职业时空,2010,(3).
[3]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4]李季鹏.如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法[J].教研改,2007,(7):112.
- 上一篇:浅谈电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 下一篇:电气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