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6-08 09:26:18

导语:发电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电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1改革现状及必要性

1.1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发电类专业的《电机学及应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发电厂电气运行岗位及电机设备维护检修等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相应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电机学及应用》涉及发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一些重要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由于电机的种类多、运行状态复杂,涉及电、磁、力、热等多门学科。但是该课程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是大家公认的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问题如下:①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启发性;②教学内容上不能体现学生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③从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体系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忽视知识运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电气方面知识的拓展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1.2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高职层次学生,这些学生本来前期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甚至还会有部分文科起点的学生。他们对理工科的电、磁等基本物理知识掌握很少,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主动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差,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如果采用传统的类似本科教授式的教学模式对理工科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严重脱节,不符合学校提倡的“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育质量为保障”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3课程改革现状

1)《电机学及应用》课程的相近课程“电机学课程改革”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陆续开展,最有代表的是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院黄永铭教授在2004年开始主持开发的《电机学》精品课程,在2006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其在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尝试,增加了实验环节。但由于课程开发时间早于我们的16号文精神的传达时间,在改革模式和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科体系还很浓,应用部分不明显。理论内容还在课程总体设计中占绝对比重(88%),针对74课时(总88课时)的纯理论教学来说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范畴;②该课程的针对性不够具体。一般电机学在电力工程专业开设更为普遍,因此相应的精品课程也一般面对电力工程类专业。发电类专业课程主要侧重发电厂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和基本的原理分析,能够指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基本的运行分析。而电力系要更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因此发电类专业的理论性要比电力系的要求弱一些,分析的针对性要求更高一些。2)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电机学及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将面向动力工程系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体现高职教育学生专业培养对接工作岗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发电厂电气运行岗位和电机设备维护检修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教学模式上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强调知识运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为发电类专业电气类课程体系的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基础。3)本次教学改革主要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初步实践,旨在开发出更适合发电类专业的电机学课程体系。从而使电机学课程建设紧跟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体现出为电力行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高职高专能力培养的课程特色。因此,从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和面向性上,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内容

2.1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对发电厂电气运行、电气设备检修维护岗位对电机及其相关设备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电机学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岗位和电气设备维护检修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把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将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涵盖到大部分的基本理论,把以往艰深难懂的公式推导和抽象的理论,转换成鲜活的生产设备或工作任务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见表1)。

2.2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分析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确定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需的电机及相关设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基于典型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任务载体,构建课程实施方案;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来实施《电机学及应用》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工程为载体开展教学,把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改革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增加动手实操的内容和现场教学环节,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同时又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的特点,在任务驱动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电机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基本的理论分析能力(见表2)。按照工作过程知识、认知及职业成长的规律性,分为生手、熟手和能手三个阶段[1],由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的各个子项目,可以按专业需求分层次实施,其中I类为生手必做项目,II类项目为熟手项目,供需要中级维修电工的选做项目,III类项目为能手项目。

2.3课程评价体系

探索开放式课程评价体系,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并举并重。为了强化学生职业着重过程考核,对以往普通理论课课程评价局限于知识理论考核,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隐形职业素养的考核。开展项目化教学后,引入工作现场“6S”管理体系进课堂,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环节,营造职业氛围,促进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学生小组化教学,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考核方式上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素养两大部分。

2.4配套课程资源

配套开发课件、网络课程等课程资源:包括丰富的教学课件,flash动画,生产现场发电机、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的现场拆装视频等形式多样,反映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微课视频等。课程资源能体现出工作岗位特色,是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尽早接受职业熏陶,增强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3课改特色

3.1变抽象为具体

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的重构方面使新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型和启发性更强,变抽象的理论为具体表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表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这些工作过程针对其工作岗位,更适合于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3.2化难为易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把以往艰深的理论融入鲜活实践教学、生动的案例教学和生产现场教学中,增强学习的动手性、趣味性、挑战性。实现真正的化难为易。

3.3将纯理论课改革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以往的纯理论教学改革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基本理论融入到实践环节中,既提高学生的电机方面的基本技能,又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

4结束语

《电机学及应用》课程改革根据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教学项目,分层次项目化实施,改变传统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提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王红琰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基于工学一体化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