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15 08:37:48

导语: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课改的序幕。新课改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在选择性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也应顺势而为,开发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改革或改进现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以满足学生多元成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选择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1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地方的层面,课改已成为中职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旋律。尤其是浙江省教育厅课程改革方案以来,全省中职学校纷纷启动了课改项目,这一项目触动了每一位中职老师的神经。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课程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起于会计专业传统课程设置的弊端

近几年,中职的会计专业一直在走改革之路,但是总停留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纠结点上。大部分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遵循同一种模式,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设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德育这几门通用性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单独设置,没有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为出发点来考虑,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一直沿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以学科体系为架构来设置专业课程的模式,这些课程往往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弱化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2源于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与企业的脱节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也开始重视“工学结合”,进而开发了一些实践型课程,如基础会计实训、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几乎都是让学生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的处理,或是进行单项模拟实训。但与这些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中的原始凭证都已比较陈旧,跟企业实际使用的凭证差距较大,无法起到学习示范作用。总之,这些课程只注重让学生根据已知结果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没有考虑到会计工作中收集相应凭证及凭证传递的流程化教学的重要性,与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相脱节,遏制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从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开发新的注重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3鉴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

现在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后不能上普高的学生,相对于普高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性显得不足。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对学习得过且过,对未来一片迷惘,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因此,实施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利,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灯”、“自信之灯”十分必要。

2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

2.1遵循浙江省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浙江省课程改革引进“选择性”理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给予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的权利,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浙江省教育厅会计教研室根据省课改精神对会计专业课改进行了前期的统一筹划,制订了会计专业课改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六门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同时召集全省会计专业骨干教师编制了这六门课程的教材。因此,我们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力求在原则上与省课改的总体思路接轨,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共享省会计课改的相关资源,以有效地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2.2考虑学生和企业实际需要

根据日常教学经验,中职学生普遍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对于会计中生产成本的核算或是财务管理等程度比较深的知识,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简单的作账业务等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都比较愿意去完成。另外,从企业调研的反馈分析,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大多在企业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岗位工作,这些岗位对于知识要求不是太高,但对于熟练程度和员工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此次课改中,我们要有的取舍,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加强实操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中职会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3.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中职会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开发首先要在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的基础开始。我校专门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小组,小组成员由教研组长、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财务专家组成。编写组成员通过会议、分工编写、统稿、讨论、定稿等环节,共同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总体编排与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案相似,但又有不同于常规方案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拓展能力的培养。除了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我们把学生综合素养和拓展能力要求列入了学生培养的规格要求中,规定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养或能力。这些素养或能力在新生入学之初就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朝着专业所需的素养与能力方向努力。

3.2课程体系的开发与重建

3.2.1合理设置课程模块

遵循省课改的总体要求,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及会计专业特色,我们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模块(占比48.5%)、限定选修模块(36.4%)和自由选修模块(15.1%)。其中核心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模块分为专业认识与专业方向体验类课程、公共类限选课程、专业类限选课程;自由选修模块主要开设专业素养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为选修模块课程占比大于50%,专业课设置占比大于50%,专业课程中专业实训课程占专业课程比例大于50%。限定选修模块中,采用“二选一”的模式,就是说如果某一学期学生应该选择2门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则专业组应该要开设4门或以上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公共类限选课也是如此。新的课程模块设置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与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2重点开发专业限选课程

专业类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开发是此次课改的重中之中,本专业组对于此类课程的设置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接轨就业原则,针对企业行业特点,由浅入深,从专业认识到通用技能,再深入到某一具体行业设计相应的课程。根据这一原则开设了走进会计、认识会计岗位、做账入门、出纳实务、税收实务、VBS综合模拟、贸易型企业做账实操、生产型企业做账实操、商业零售企业做账实操、商业批发企业做账实操、外贸企业做账实操等课程。第二,助推会计考证考级原则,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考级方向的限定性选修课,重点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前培训。第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原则,开设了企业经营沙盘、市场营销、生活中的经济学、认识财政与金融、投资与理财等经济类相关性课程。这些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3.2.3公共限选课融入专业视角

在此次课改中,我们还引入了公共课程有专业视角的理论,在公共限选课中融入了专业的元素,如开设了财会英语、经济中的数学常识等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则主要针对学生需要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升而开设,主要有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文学欣赏等课程。这种带有专业色彩的公共限选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3实践教学环节的体验与对接

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宜,我们增加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识岗、跟岗、习岗和顶岗四个环节,通过长短学期和企业课堂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课时,使学生毕业后能与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无缝对接。识岗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学生进校内实训场地进行认识体验;跟岗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到企业专门岗位跟随学习进行岗位角色体验。习岗安排在第三、四、五这三个学期中,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带领下进行产品制造。顶岗安排最后一学期,此时,学生已经经过了识岗、跟岗和习岗,具备了企业准员工的资格。现举例识岗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

3.4校本教材、教辅资料及实验实训配套设备的配套与跟进

3.4.1校本教材及教辅资料的适时配套

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及教辅资料,就需要根据课改精神编写专业校本教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首先,教材应贴近企业实际。教师在编写教材前都应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实习,从企业收集第一手的会计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企业的总体架构、会计操作流程、两个月的真实凭证等。其次,教材应打破常规框架。我们根据前期调研资料设计教材的编排格式,打破了常规教材以知识架构为主体的编排形式,采用项目化或是工作流程为主的架构,而理论知识通过知识支持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架构能最大程度上满足项目化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最后,教材编写应团队协作。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编写小组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实践型课程在编排时既考虑适合手工做账,又适合电算作账的需要。教材投入使用后,编写小组在教材上课使用的过程中,再着手组织教辅资料的整理,通过一学期的整理积累,组织完成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教案、课件等,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完整的课程资源包。

3.4.2实验实训配套设备的同步跟进

专业组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应该积极寻求外围共享资源,把课程开发与实验实训室配套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会计工作从性质上讲属于单位行政性工作,所需的设备一般都是电脑、打印机、办公桌及一些票据等,因此,在硬件上,我们提出把普通教室改造成具备各类专业设施设备的会计工作真实场景,与企业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在软件上,我们通过合作开发或是直接引进与课程设计相统一的操作模块,如软件开发商提供出纳实务的操作模块,学校购置这一个模块就可以共享该软件的相关教学资料,教师则可以直接使用该模块开展出纳实务的技能教学,既方便又实用。或是以我校自编的教材做为素材,由软件供应商定向开发相应的操作模块,共同完成手工和电脑操作的技能教学。这种资源共享的做法,可以有的放矢,使软硬件的配备发挥最大的效能。

3.5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的探索与创新

3.5.1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原来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再加上新课程注重与企业实际接轨,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打破一个讲、一个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主动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理论偏强的专业课程,如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我们尝试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进行自主的预习和课堂学习。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不同行业的账务实操课程,则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预先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来掌握相应的技能。对于一些拓展型的课程,如生活中的经济学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3.5.2评价办法的创新

结合课改实际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尝试了一些新的评价办法,给予学生可以选择、可以追求、可以成功的机会。(1)技能鉴定证书评价法。每一位会计专业的新生入学都会发到一本技能鉴定证书,该证书列明了财会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的技能达标项目及达标的要求,具体的达标项目有英文录入、中文录入、点钞、小键盘传票翻打、会计电算化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期中和期末申请一个或几个项目技能考核,考核等级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种,达到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学分。在校三年,学生必须通过每一个项目考核达到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书。这种技能鉴定证书评价法把会计专业三年的技能操作要求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很多学生都提前通过了各项考核。此外,本专业还设置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考级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评价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法,即如果学生能过了考证考级,则评定为该生取得该门课程的相应学分。(2)三结合评价法。对于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取消常规的期中、期末评价,而是采用自评、小组评和师评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的培养,往往一个项目任务完成以后,由学生上交学习成果,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打分评价,最后根据比例整合成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这种评价形式摈弃了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也十分受学生欢迎。

4中职会计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首先,要有组织保障。会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工程,因此要想完成此任务,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专业层面来讲,都要列为一把手工程。在学校层面看,我们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层面,我们成立以系部主任为首的课改工作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以保障课程改革各项进程有效落实。其次,要有制度保障。我们出台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管理及奖励办法》、《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以规范课程改革各环节的组织实施。再次,要有时间保障。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课改的设计思路是否正确,开设的选修课程是否适合学生,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开发都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这些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最快要有三到五年的时间,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给予各专业组充分的自主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而不是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路,最终使课改无疾而终。

作者:周铭梨 单位: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齐瑞霞.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课程改革的构想[J].科技信息,2011(14).

[2]王丽萍.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