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6-15 10:19:12

导语: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在这一理念下,高校国际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大,首先把大学英语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上。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在提供用英语讲授的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商务和工作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然而,处在这个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的困境做一些分析,提出基于复合人才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构思,以求共勉。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师资素质之间的矛盾

后大学英语时代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懈怠情况;他们中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很满意;他们毕业后的英语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2]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者及社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维系基础英语的课程地位。在这种需求变化的形势下,课程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打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2]8因此,有学者倡导从通用英语到专门英语的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3]与之相呼应,《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相继曾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增加和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后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内容具有学科性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挑战。原来可以从容应对听、说、读、写类基础课程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在面临应用类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尤其是理工科英语应用课程等进行授课时,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更加凸显。教师们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或行业实践经验[4],或者“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或不足”[5],从而引发各方面的教学困难,如教学深度和广度欠缺,效果难以凸显等,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受挫,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非学科地位与大学英语

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不是学科甚至连研究方向也谈不上,因为作为学科,第一,它要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第二,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或知识系统。大学英语具有双重性。对教师和研究者来说有学科的特征,对学生来说只是一门课程。正因为这种双重性,使课堂教学内容和他们的研究内容可以不一样。[6]因此,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白天工作教的是英语听说读写,晚上自己研究的是莎士比亚或乔姆斯基,但外语教学和文学或语言完全是两回事。[7]这种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的不相关性,客观上减少了教师们对科研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这种影响即使在转型时期也是很广泛的,因为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多高校的很大一部分教师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于从事后续课程尤其是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在大学英语时代,教师们遵循的是英语专业的教学思路,却没有获得英语学科地位和专业身份认同;而“后大学英语时代”导向的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路,却缺乏后者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思维。[8]在知识结构上,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少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视野,因而缺乏学科方向感和认同感。因此,在专业发展上,因为学科地位和专业认同的缺失而缺少科研的源动力。虽说有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跨部门上课,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因为学科属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其专业发展方面始终受限,发展机会也有限。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非学科地位使大学英语教师陷入身份尴尬,进而对其专业发展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部门转型与定位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大学英语部门的发展问题。随着大学英语课程基础论的淡出、大学英语英语课时与学分的削减,很多高校大学英语部门正在探寻改革与发展的出路。但是,要改革进取,走学科建设的道路,内部整合却阻力重重,还要考虑很多复杂的问题和因素,其中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学科建设、课程整合、建设与开发等就是大问题。如果维持原状,像大部分高校一样设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者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质量由于师资问题影响而受到一定的质疑,随着大学英语课时的缩减使其甚至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如此,对于大学英语部门来说,它的优势和主体地位就会被削弱甚至消解,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会丧失,教师整体的凝聚力就会消减。如果不能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和教师的身份问题,大学英语部门很可能会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在探索转型的努力中,也有少数高校正在开始新的尝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专用英语学院,对原大学英语部的课程与师资重新分类整合。学院不独立招生,属于教学科研型单位,主要为本校非英语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英语课程,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专用英语学院下设三个教学部、一个研究中心(ESP研究中心)和四个教研室(听说教研室、读写教研室、翻译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不置可否,这种探索对于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的重新整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面临的深刻的矛盾与问题,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教师身份与发展的问题以及大学英语部门的地位与发展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毕竟,后大学英语时代要解决的不再是课程内容之争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方法分歧的问题,而是课程规划、设置与实施是否适合社会、学生需求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特征与途径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9][10][11][12]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3)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这种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13]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教育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能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的构想,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14]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取向。然而,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隐藏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即学生尤其是非重点院校和一些理工科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他们在该模式下的课程学习停滞不前甚至望而却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前所述的教师知识结构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即师资的严重缺乏使复合型人才培养难以系统实施。这两方面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英语不可能实施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可以在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起重要的衔接与服务功能,据此,我们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可能路径,分别如下。

(一)打破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行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顶层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甚至到评估考核,都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与大英部共同出谋策划,进行三方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校本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展开推进的设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宏观、系统、上下贯通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不仅要兼顾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更要关注学校、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关注校内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性、一体性。通过顶层整体设计课程,高瞻远瞩,既谋全局,亦谋一域,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要实现这点,首先要打通大英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合作渠道,打破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实现人才与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面,培养目标是整个课程规划的灵魂,它表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具体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纲领,应该既是体系化的,又是开放性的。体系化与开放性体现在二者培养目标的交集上,即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职业方面或学术方面)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大学英语与专业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因此,与各二级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协作培养就成为大家的期望所在。在制度设计层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一整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如课程的设置、课程评价考试制度、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等。这些制度的有效制定,既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结构系统的有力保障和有机构成,又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整合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需求分析进行课程目标定位和设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看该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与国家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需求紧密相关的,也是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相关的。[2]6如果学生正在为四六级考试而苦恼和挣扎的话,与四六级关系不大的课程肯定与学生的暂时性需求相左。如果学生基础好,四六级考试都考过了的话,我们还是把英语当做基础课程来教授的话,该课程就与学生的长远需求及社会需求相冲突。因此,后大学英语时代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需求化、可选择化、系统化、个性化及动态化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分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可以分为三类:通识基础课程、高级技能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后者包括ESP课程和文化类英语课程。上述三类课程可以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和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但是,这要求大学英语做好课程目标定位,使大学英语与各院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融合,在加强与其他非英语专业院系的联系与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二级院系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调研、准确判断,研究制定出基于各专业院系需求的个性化、衔接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英语打基础。既要考虑专业性与基础性要求,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照顾学术性与行业性的需求;既要避免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课程重复、抢学分的现象,也要做好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甚至可以与二级学院交叉开设课程,互通有无。这样,大学英语与各个学科间的复合、交叉与渗透就必然会得到有效加强,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设计出有特色的而又适合社会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甚至对全校的学科课程模块的系统设置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望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

(三)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科和专业发展意识和行动

方东指出,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教育,其师资队伍必然有着不同的学科及专业背景,专业师资的这种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上的致命缺欠———各自独立、缺乏协同性。他提出,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16]首先,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学单位可以统一安排和部署,分批分人次选送教师出外培训,实施访问教师计划,使教师可以通过出国、进修、培训和观摩,加强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理论的学习,扩充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但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们面临着师生比例失调、大班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机会少、无暇参与校外的教师培训等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校本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根据教师们的需要进行订单式的教师培训,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校讲座和培训教师,确保教师得到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成立教师专业共同体,或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鼓励教师们根据自己的课程、兴趣和发展方向,成立和加入不同的专业发展小团队,如公共英语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团队、二语习得团队、文学研究团队等。团队成员共同定位发展目标,建立团队内部管理、评价体制与运行机制。在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凝聚力量,新老搭配,互助合作,整合与配置资源。同时,教学部还可以开设特色精品课程,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组建跨教学部门、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让教师在团队共同实践和合作互助中得到收获,较快成长。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制定有效的保障制度,也需要大学英语工作者与组织者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判断,设置出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从单纯的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转变,将引发整个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资源,乃至教学评价的改革,引发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理念的改革。只有抓住机会,锐意改革,主动创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教师专业化往深度发展,创造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张艳 许竹君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