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考
时间:2022-03-25 02:47:55
导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思政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守渠种田责任;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其中,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本文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出发,探讨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从而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挖掘了专业教育的深度。《纲要》特别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此外,“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加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精神。”[1]因此,要把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过程,真正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立德”和“树人”有效结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对专业的感性认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使命感。2.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广度。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把专业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宏大的工作格局。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内容的讲授外,还要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行业领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东西方文化差异、历史演变等角度,拓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本专业,在习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发展规律,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类专业课程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增长智慧才干,还能锤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教育改革创新,让专业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让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全面、更完善,深化专业教育育人的广度。3.课程思政提升了专业教育的温度。按照《纲要》的指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不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法治教育和职业理想,在开展教育过程的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是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专业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课程思政建设使得专业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获得、人格塑造、意志锤炼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接受的学习和教育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增长智慧才干的同时,还能健全人格、锤炼品质,实现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育人的温度。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1.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要紧密围绕《纲要》及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大局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得益彰,充分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态、改进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意味着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党政齐抓共管,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总体部署,分层推进。各二级学院党组织也要积极配合校党委领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监督和保障工作。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随时把握各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要发挥好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从中树立典型,以身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实施。2.加强课程思政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贯彻落实有赖于强大的宣传普及工作。当前,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专业课程。针对此类现象,高校要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专题培训,强化所有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认识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主动性。要鼓励支持要求各学科带头人深入挖掘学科本身育人价值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将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内化于知识、外化于教学,用扎实的专业学识功底、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达到同向同行、协同并进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理想有担当,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育人的简单叠加,更不可将国家意识和政治形态强行加入,而是要做到有机结合、润物无声。3.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守渠种田责任。思政元素挖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靠一门课或几门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各门课程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挖掘思政元素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更不能代替或弱化专业课程内容。如果专业教育大篇幅地讲爱国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就会偏离课程思政的初衷,本末倒置,反而适得其反。此外,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涵养、人格魅力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要有好的师德师风、要人格正价值正,学生才能“亲其身”“信其道”;学生的行为也可以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挖掘榜样的力量与课程教学巧妙融合,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的良好课堂氛围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践行,自身蕴含思政元素。4.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在各专业教学中,选取思想政治素质高、教书育人水平高的教师,梳理专业教育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手段与价值理念等,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具体可在各院系精选2—3门课程,组建优秀教师团队,花1—3年的时间去建设,不断总结探索各专业教学的共性和特殊性,总结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规律,逐步优化精品课。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的专业课程,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共享课程思政金课;邀请课程思政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讲座,由点辐射到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校还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任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挂钩,要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给教师带来的工作量,对此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等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
作者:徐杰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下一篇:在线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