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考
时间:2022-02-04 03:02:56
导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来看,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进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教育目的定位功利化、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内涵认识偏差化、教育评价执行形式化等,这都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育和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就此而言,需要学校层面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不断促进双创与专业相融合,从课程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为双创教育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更为高效的融合措施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众创空间,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比重,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轨,逐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到课堂中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几近于九百万,比2019年增长了将近四十万人,党中央、国务院为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并以此提升就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也颁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以期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见,双创教育已成为“互联网+教育”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路径,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全球创客运动的迅速发展为创客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校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天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坚持培养“大国工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做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然而,创客教育也仅仅是处于萌芽的发展期,与专业教育仍有课程脱节、课程体系缺乏、束缚于传统教育方式等问题,使得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中遇到一定的困扰。因此,如何利用好当前发展契机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有效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进行专业教育、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将双创教育的理念融入进去,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是各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
(一)双创教育重视度不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虽说是“互联网+”极力推崇的时代,但目前的高校还是传统的理念,注重的更多是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的授课模式还是专业课为主,普遍认为双创教育是指创新创业课程或职业规划等课程,并不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相关,在专业教育中没有顾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培养目标不清晰。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是将学生的想法投入实践中,切实落地。而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单纯的还是看中了成绩,仅仅把课程成绩作为双创教育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创业想法和兴趣,流于理论层面,而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大环境的营养滋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想法和创业兴趣,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的目标偏离了国家的宗旨。(三)课程模式单一化。由于双创教育推广时间不长,各个高校的创客教育经验不足,没有开课先例等,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门类不多,多是以创新创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为主,而且上课模式单一,大多数院校授课时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堂上课,各个专业的特点没有办法进行深度和有效的融合,只能泛泛而谈。(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推广,创客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双创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创客教育中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宽广的视野,信息技术能力,灵活的创意课程设计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人格魅力。但就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来看,这类教师数量不算多,而且创客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五)多元考核机制欠缺。由于创客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各个学校对于创客教育提供的设备、场地、空间等尚且不足,各学校间、企业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导致创客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环境封闭。若单纯的以成绩作为评价和考核依据,势必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创客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评价机制不适合创客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创新创业的特点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进行融合。这一报告的,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也是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要求,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有效。(一)构建智慧课堂,促进教学方式上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在“互联网+教育”的顶层教学设计理念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生态。(二)构建创客空间,促进教学空间上的深度融合。双创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更多的是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创客空间是一个集创意共享、团队合作、产品孵化为一体的、开放的、共享的服务空间。在高校创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既是专业理论的传授场地,也是双创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实践基地,是两者有效结合的共同体。(三)构建创客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上的深度融合。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发展需要。利用已有的课程体系,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探究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通识课、专业课、创客教育以及跨专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相融合。(四)培养创客型教师,促进教学团队上的深度融合。前文提到的双创教育对于专业教育模式提出来全新的挑战,也是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打破,势必要求教师革新。作为创客型教师,必须既具备熟练的信息化技术、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课堂启发创新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又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五)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配套机制上的深度融合。既然双创教育不是一味的成绩考核,那就需要在评价和激励中,参考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创业热情,改变以传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非成绩性的单一考评,而是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现阶段的评优评先,参加“创青春”、“互联网+”比赛的同学,都有额外加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这是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各高校要审时度势,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环境、师资、合作平台以及评价机制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露莹,洪华媚,程族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7,4(49):65-67.
[2]黄露赟,吴金蓉.双创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70-74.w
作者:樊婧昊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 上一篇:基础教育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高职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9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