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1 08:38:31

导语: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教育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出发,结合《都挺好》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两种文化作用下养育方式的差异及当代启示。该剧讲述了当代背景下苏家三子女和苏父之间围绕养老问题等发生的一系列纠纷,以及苏家如何从分崩离析走向亲情回归的故事。该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现当代父母的反思。

关键词:意识形态差异;教育模式;启示;故事设置

由正午阳光出品,根据作家阿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家庭伦理电视剧《都挺好》一经上映,便掀起了全民空巷看剧的热潮,收获了高口碑收视率,衍生的苏大强漫画表情包,苏大强之歌等迅速占领朋友圈和各大网站头条。此外,该剧荣登Youtube平台后也收获了大量外国友人的喜爱。该剧从亲子关系、养老问题、重男轻女思想到啃老族等各个方面均聚焦了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因此毫无疑问成为了2019年春天的爆款现象级电视剧。其中,该剧最值得大众深思和热议的便是中西方父母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教育模式的表现。

一、故事设置

《都挺好》围绕一位父亲和三个子女之间的故事展开,讲述了在苏母突然离世的这一家庭巨变背景下,苏家各人物的生活轨迹、家庭纠纷及情感走向。

二、意识形态差异下中西方教育模式的表现

剧中,虽然苏父对子女一再变本加厉的要求被人们诟病并当做奇葩笑柄调侃,但他也代表了中国父母身上的一些特质。从意识形态来说,中西方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观上有着根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待子女的自尊方面

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忽视子女自尊,对子女呵斥成性,不把子女看作独立的个体,容易“唯分数论”。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更爱引导式教育,他们不会把成绩当作衡量一个人努力程度和智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中西差异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自卑型人格”和“自信型人格”的造就。在中国孩子眼中,自己如果没做好,就没有自尊,即便做好了,还会有“别人家的孩子”不断出现,因此中国的孩子生来较为自卑。这点在剧中最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苏明玉。由于她从小被苏母打声呵斥长大,导致她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即便后来遇到真心对自己好的暖男石天冬,她最初也是不拒绝、不表态、不接受。这并非她铁石心肠,而是由于她的原生家庭导致了她面对感情时极度自卑,踌躇不前。从这点来说,苏明玉身上带有极重的悲情色彩。

(二)重男轻女VS男女平等思想

在中国自古男耕女织,因此男子的地位普遍高于女子。尽管当代已鲜有重男轻女的说法,但在中国,尤其是偏远地区,这种旧观念仍屡见不鲜。而在西方,基督教追求上帝面前人人自由平等,所以西方父母往往不会重男轻女。相反,西方人对性别歧视尤为敏感,这一点从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拉里·萨默斯因演讲中涉及对女性的不尊重措辞而引发全美谴责,并最终辞任的事件不难看出。反观《都挺好》中的苏母赵美兰虽然曾也遭受父母重男轻女思想迫害,但她并未在下一代身上补偿,却又变本加厉在苏明玉身上延续了这一思想,由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宁愿砸锅卖铁为老大苏明哲出国上学,为老二苏明成到处散财求人情,却独独不愿支持苏明玉的清华梦想,认为女孩上学无用,最终导致了苏明玉和家里关系的断绝。虽然苏明玉最终靠自己成为了商界精英,但若不是她从小受母亲重男轻女思想的禁锢,也许她能绽放得更加精彩。

(三)儒家思想VS个人主义

中国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一切都欠自己。这种看法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儒家思想“忠”的信条造成的。中国人历来注重孝。《诗经·齐风·南山》中,“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和《诗经·大雅》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皆阐明了孝道的重要性,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往往被统治者曲解,于是中国的父母及子便一直受儒家的“忠”观念的束缚。从封建社会开始,中国人便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父权即皇权的象征。父亲的任何观点,子女都要无条件顺从。反观西方文化,倡导个人主义理念,“西方的亲子信念是从子女一出生起,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与子女处于平等的位置。”,因此,西方的子女大多从成年以后便远离父母,相对独立,这样对于子女的自信心便会有很好的培养。在《都挺好》中,苏母和苏父可谓将自己的“讨债心理”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苏父。从前在家中,由于他长期受苏母的管教和压制,没有尊严,因此在苏母过世后,他便要找回自己多年失去的尊严和权利,充分行使了自己丢失已久的父权权利,由受虐者转为施虐者,动不动便用跳楼和撒泼来起欺压、威胁子女,成功上演了一出父权角色向子女讨债的闹剧。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苏母一过世,苏父便由以前家庭煮夫的角色变成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巨婴”,天天只会坐在家里等二儿子、儿媳下班给他做饭,连下楼吃饭都不愿意;其次,声称大儿子上学花了家里的积蓄,整天嚷着要跟随大儿子去美国养老。后来,由于大儿媳妇的反对和大儿子的突然失业,他便整天窝在小儿子家撒泼泄愤,把苏家搞得鸡犬不宁。虽然子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但为人父母,总对子女提过分的要求就不对了。而苏家子女,也将中国子女的“愧疚”心理发挥到了极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大苏明哲的中国式“愚孝”。面对苏父对小儿子和女儿的挑剔抱怨,他不加询问就对弟妹大加指责,而面对苏父的各种无理要求,他却一味满足和纵容。究其原因,就是他的“愧疚”心理作祟。他之所以愚孝,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的遗憾;另一方面,就是他的长子压力,父权思想严重,认为自己作为苏家的老大理应对父亲绝对服从。小女儿苏明玉也是如此,虽然从未感受到家庭关怀,但当苏母去世后,家里大大小小的花费都一览俱全。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她优厚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还是她的“愧疚”心理作祟。种种迹象都反映出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讨债”心理已很大程度影响到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很多惨痛的青年弑母案都说明了这一点。孩子孝顺没错,但不应该让孩子带着“愧疚”心理成长,而应时时对父母心怀“感恩”,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三、当代亲子关系启示

(一)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财富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孩子的性格养成与父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恩爱的父母,和谐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增强自信心,进而学会爱与被爱。大量科学研究和数据证实,生活在父母感情和睦环境下孩子的智商和成就普遍高于那些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可见其影响之深。《都挺好》中三个子女都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这与苏父与苏母长年吵架,家庭关系紧张关系甚大。大儿子苏明哲成为了典型的愚孝男,性格懦弱,缺乏主见;二儿子苏明成仗着母亲的宠爱,不思进取,啃老成性;小女儿苏明玉,外表高冷,内心脆弱,事业成功,却缺失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苏家不和谐的夫妻关系造成的。可见,亲密的夫妻关系,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因此,当代广大父母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其健康成长。

(二)父母的现在就是孩子的未来

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在生儿育女后就放弃自己的一切,事业,社交等,把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太多压力和负罪感,其实只是在用孩子作为自己懒惰和不进取的借口。不同于《都挺好》中的苏母,著名主持人董卿就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教育观,“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在怀孕时便赴美进修,生子后也没放弃成长,一跃成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的制作人,在各个领域挑战并绽放自己。在去年年初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里,也可看出母亲的格局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因此,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不应一味拿孩子作为自己追求进步借口,而应跟孩子共同成长。只有父母的不断成长才能带给孩子力量。

(三)原生家庭并不是唯一

为人子女,不管原生家庭如何,都不要放弃自己,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路上的长明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为广大子女树立了典范。虽然她在原生家庭遭遇了重男轻女的不公,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抓住机会自力更生。在她遇到伯乐蒙总的那一刻,她积极自我推销,“您必须要考虑,保证给您带来巨大利益的产品——我”,从而在蒙总的指导下蜕变成了销售奇才,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我们可以说是蒙总成就了苏明玉,但更准确来说是苏明玉成就了自己。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顽强品质,那么也许她会变成苏母那般整天愤愤不平的家庭妇女。同样是正午阳光影视公司出品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男主人公宋运辉也是成功摆脱原生家庭,成就人生辉煌的典范。可见,原生家庭只是对个人发展有着影响作用,而最终能否成功靠的是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喜剧大师卓别林、世界赌神理查德·特纳、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以及著名演员黄渤、李灿森、廖凡、沈腾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就的人都告诉了我们为人子女者一个真理,上帝给我的一手烂牌,我却能打出一生精彩。愿天下所有父母,所有子女都能过上“都挺好”的人生。

作者:王冠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