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思考

时间:2022-12-23 04:13:04

导语: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思考

摘要:目前,由于部分高校在思想上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思想对劳动观念的侵蚀以及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主客观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劳动教育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认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因此,需要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正确引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前进方向、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等方面着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应对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总体目标,提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强化对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能力和组织领导。显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着认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第一,认知困境。一是将劳动教育狭义化、简单化理解。一部分人将劳动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劳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的培养。另一部分人则是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劳动文化、劳动技能的学习,定义为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弱化和忽视了体力劳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人是劳动的产物,正是劳动才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成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全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劳动,它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校一部分人没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属性,造成认知错位。第二,取向困境。一是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在高校现有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分配学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存在着课程缺失的现象,而在课程之外,高校师生轻视劳动,回避“脏活”“累活”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劳动教育被功利化。对一些回报率较高的劳动教育,如经费充足的实践教育项目、关乎绩效考评的劳动教育活动等,往往吸引高校师生趋之若鹜。这些表现,从本质上凸显了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劳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取向选择上的缺位。第三,制度困境。从现有的高校劳动教育制度来看,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制度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制度体系面临着不完善不健全的困境,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的归因分析。第一,对高校劳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者、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这是造成劳动教育认知错位的重要原因。第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影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受到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残余的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影响。在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冲击下,既给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取向造成严重的干扰,也给当前高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营造礼敬劳动、爱好劳动、重视劳动、认真劳动的氛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三,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大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的干扰与破坏却是不容小觑的。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的应对

1.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第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教育。树立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消除错误认知和取向,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教育。通过夯实理论基石来摒弃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领导者方能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引领,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稳步前进;教师才能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传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讲透彻、讲深刻、讲明白;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并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就要学习理解掌握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相关重要理论观点;就要落实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道理,理解“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1]。第二,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化解劳动教育的认知困境和取向困境,既要以知促行,也要以行促知。仅仅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学习,将其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实践活动。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P134)因此,在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校情和学情之下,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借助不同劳动实践平台,主动投入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当中,广泛进行体力劳动,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享受劳动的乐趣,塑造健全的人格,磨练顽强的意志,锻造高尚的品格,最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强化已有的正确认知和取向,消除对劳动的偏见,化解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和取向。2.正确引导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前进方向。第一,矢志不渝地坚持党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正确领导。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P20)这就昭示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引领高校劳动教育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续写伟大史诗篇章。历史一再证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就能在一切艰难困苦中化险为夷,夺取最后的胜利。因此,化解当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高校党委一要勇于自我革命,力戒形式主义,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二要把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细、落到位,把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确保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始终坚持为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第二,对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展开批判与治理。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4](P473)从本质上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离不开劳动创造,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相反,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大肆提倡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娱乐至上和崇尚暴富等错误观念,从本质上对人的活动进行否定。面对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中的享乐主义等观念对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冲击、劳动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劳动习惯的破坏,高校应揭露错误思潮的理论本质,批判其实践危害,同时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竭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引领功能,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第三,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5]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劳动文化,形成了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但也存在一定的糟粕,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因此,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汲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优秀文化支撑。首先,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存在的重智轻劳、劳心与劳力相分离等腐朽劳动观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毫不犹豫地摒弃,坚决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封建落后的劳动观展开彻底的批驳,确保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德育论衡3.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第一,优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首先,高校要落实劳动教育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负责人主管、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和密切配合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得以高效开展。成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统一协调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活动安排、人员流转、场所运用、经费支出等工作。其次,建立系统科学、分工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制度,将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办学治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再次,完善劳动教育的监督执行机制,《意见》提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安全管控机制,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得以安全有效开展,防止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化。最后,完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机制,建设好大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宣传平台,利用好校园网、校园广播、公众号等新旧媒介开展线上线下宣传,传播好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好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唱响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强音。第二,构建完善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制度体系。劳动教育人才队伍的培养尤其重要。首先,新时代高校要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人数,按比例配备相应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防止劳动教育因师资不足而停滞不前。其次,革新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关于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可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到相应的培训地点接受专业培训,也可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到校对教师进行特色培训,以此强化教师的正确认知,纠正错误认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优化教师聘任、选拔和淘汰机制。在聘任和选拔劳动教育教师时,应坚持考核相应的学历学位、教学能力、劳动技能和研究成果等指标。对于未能胜任教育工作和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敢于果断淘汰,以此提高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督导和评价体系。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严格督导来保障劳动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来调动劳动教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培养优秀的适应时代变化的劳动教育人才队伍。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制度体系。首先,升级劳动教育的地位,开设、开足、开好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例如,学校要规定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劳动课程不能少于一定的学时,从而确保发挥劳动教育的最大实效。其次,制定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大纲、专用教材和辅助教材,规范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开发好、运用好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教材制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教学内容应围绕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大学生形成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再次,创新劳动教育课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类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的教学规律,广泛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奋力做到书内与书外相统一,校内与校外相配合,网上与网下相融合,劳心与劳力相结合。最后,推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变革,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等要素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N].人民日报,2016-04-3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N].人民日报,2015-04-29(2).

作者:董伟武 龚春宇 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