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惩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时间:2022-06-15 04:38:01

导语:防疫惩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防疫惩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一、疫情背景下违规现象忧思

当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一盘棋,要靠“逆行者”的英勇奉献,要靠严格有序的管理,特别十四亿人“宅家”隔离,全国长达一个月的停工、停业、停市、停课,来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卫生组织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然而,在国人齐心战“疫”、攻克时艰的过程中,却出现一些让人愤怒的现象。广西韦某自武汉市疫区回家,拒不执行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造成9人感染肺炎的恶劣后果。江西张某,在明知与确诊亲戚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仍然聚众打牌;出现发热等症状时,未及时主动报告,结果导致6名家人感染和多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被集中隔离。湖北章某、曾某到云南的曾某父亲家中,疫情期间多次走亲访友、外出购物、与当地村民聚餐,导致15人被感染、150户940人被居家隔离并接受核酸检测的严重后果……前有“白衣天使”大爱“逆行”舍命救人;后有“黑面小鬼”自私“违规”损人害己。日常中,不守规矩“乱丢”“乱涂”“乱吐”,不讲秩序“插队”“抢座”,不讲规则“医闹”“校闹”“官闹”;不遵法律“欺凌”“杀母”“弑师”……违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根子在于这些人的成长经验中缺乏“规则”和“敬畏”。

二、敬畏规则需要惩戒教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对“体罚”的界限模糊与过度解读,不论老师“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是否恰当,经常会出现恶劣的“校闹”和过度的诉求,而老师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于是,学校教育减少和弱化了惩戒教育,教师不敢管,也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依托的规则以刚性坚守和强力执行。当学生发现教师只能以温柔、宽松的方式面对他们的违规和过错时,学校只能“意思一下”地管理他们时,便认为犯了错也不需要承担责任,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蔑视一切规则的意识和自我放任的态度,从而变得只考虑自己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恶果,比如从违反课堂纪律到违反班规校规,从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因此,教育需要惩戒、呼唤惩戒。惩戒教育,惩为手段,戒为目的,具体的作用在于:一是反馈错误,让学生充分认识学校生活中的“知识”,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二是唤醒认知,让学生知道规则的存在,明白惩戒的本质意义在于规范与促进,明白自己的行为必须要符合公认的规则;三是行为养成,让学生在惩戒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并积极遵守规则、参与规则、建设规则。罗素在谈到教育中的自由的时候,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教育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如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固有的天性,可是他们却不能允许儿童出现“吞发卡”“吃毒药”“暴食”“不勤洗衣服”“拼命抽烟”等一类的事情,即不在这些方面给他们以任何的自由。我们在社会中常常看见一些极端的行为,其实这些是他们丧失了对某种规则的理解和遵从的能力,转而按照另一套规则行事而已。2019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文件的形式赋予教师惩戒权,终于补足了学校教育手段的短板。

三、惩戒教育的实施需要理性与智慧

只有适度惩戒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知敬畏、守规则、遵法纪,于自己、家庭和社会有益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惩戒需要理性与智慧,才能以恰当的惩戒方式与行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一是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明确学校教育惩戒的权利、权力和义务,既要保护好教师利益,又要规范好教师的行为;优化惩戒的方式方法,既要给学生及时适度的惩罚,又要保护好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体面而有尊严地反思、调整和完善自我。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身心特点、发展规律的观察和学习,积极地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理,充分理解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学生对惩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张弛有度,轻重有别,戒尺在手,分寸在心,恰当地发挥惩戒的作用。三是要强化对社会的引导,让社会了解教育惩戒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有惩戒的教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参与和支持,推动家、校、社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惩戒,从而减少惩戒教育实施的阻力,提高惩戒教育的效果。达•芬奇说:“不惩罚犯罪的人就是下令犯罪。”同理,不惩罚错误就是鼓励学生犯错。对与错,奖与惩,是天然共存的,而不是孤立的。惩戒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在于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知规则、敬规则、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相信重拾惩戒后的教育必将更加完整和有效,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作者:李平平 单位:四川省仁寿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