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美国经济转型研究
时间:2022-03-05 10:26:12
导语:职业教育和美国经济转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和完善,因而内涵不断丰富,并日益扮演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推动力角色。美国在经济转型的几个关键阶段,都巧妙地借助职业教育政策实现了困境中的突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型,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主动调节作用,在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经济转型
美国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在推动困境中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方面大有可为。这里的职业教育并非我们当前理解的种种职业培训,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指以职业或者经济生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的转型期,职业教育都对经济社会的脱困和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机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人们对这一范畴的理解存在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其发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拥有不同内涵。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职业教育的钥匙。人类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随着分工和科技的大发展,人们难以仅凭经验获得对于工作的知识,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来专门培训从事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含量的工作的人,以求缩短获取工作知识的时间,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出现的。因此,所谓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相对发展的情况下,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职业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的教育,即以职业或者经济生活为直接服务对象的教育。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之前,分工不很发达,教育模式以知识性的普通教育为主,教给人们最基本的读、写、算等的能力,专门进行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不够。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分工日益增加,企业对职工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普通教育还是教育发展的重心所在,职业教育还完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增,然而人们心目中的职业教育仍是一种狭义职业教育: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以及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各种职业院校、中专、技校等,简言之,职业入门培训。之后,职业教育日渐获得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资,逐渐获得了与普通教育相当的地位,并逐渐向占据主导地位转型。然而与当今美国职业教育理念尚有一定距离:普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的重心。这是一种广义职业教育或者大职业教育:不仅包括狭义职业教育,更包括面向长期未来的继续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概言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丰富和发展,二者互为前进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分工和融合,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不断向广处和深处拓展,直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市场经济中的教育都成为职业性教育。职业教育的扩展和深化相应也带来市场经济分工的细化,知识的交叉融合、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不断涌现,推动市场主体活力日益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均衡逐渐被消除,从而不断完善和前进,最终整个市场经济成为教育、科研的经济。
二、职业教育对美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美国在经济发展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面临着特殊的国内外经济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时职业教育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政府利用职业教育的小杠杆,翘起了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经济体,这一点也不是夸张。(一)内战之后,借助职业教育推动美国经济和重要产业的发展。内战之后,美国百废待兴。政治的统一为美国工业、农业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面对幅员如此辽阔的未开发国土,经济建设成为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美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首先是美国长期的教育是以法学、神学、医学、哲学为基础的普通教育,1850年全美120所高校,没有一所能够培养合格的农艺师、制造业主和商人,教育不能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导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新建农场2/3倒闭,广袤的土地不能形成财富;持续的工业发展需要相当技能的劳动者,但大量刚解放的奴隶和新进移民缺乏相关技能来从事这些劳动。其次,刚解放的奴隶被抛向社会,变成自食其力的公民反倒生活无着且无助,社会资源被极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平民和刚解放的奴隶根本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如此等等问题使社会转型初期贫富差距骤然拉大,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再次,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蕴含的科技远没有发展起来形成生产力,教育对新科技和新生产力形成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当时美国困境极其严峻。对此,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建立稳定的国内市场,保护国内经济发展,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改革币制、稳定物价,借助铁路建设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大量吸引熟练技工移民和国外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但美国走出困境的更关键措施应该是其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因素,熟练技能武装起来的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尽管美国有一些带着熟练技能进入的移民,但这些熟练技术急需普及开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科技支持正处在酝酿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对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提出了急迫需求。联邦政府首先在内战后成立主抓教育的部门,专门负责发展教育以支撑国家经济的发展,派人考察并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德国)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实施教育制度改革。很明显,此时如果从普通教育入手,对美国急迫的经济发展目标来说远水不解近渴,联邦政府于是实施了一个特殊的措施——借助赠地法案(《莫雷尔法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科技创新和专利技术的发展,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促进熟练工移民技能的普及化。联邦政府的政策推动很快就使社会意识的重心开始向职业教育、实践知识和创新集中。内战后到二十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和平民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起来,中学和大学数量大大增加。学校课程根据现实需要不断革新,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的教育得到加强。这期间总共新成立了二百多所大学,其中绝大多数是结合工农业发展的实际成立的理、工、农、医、法等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和试验站,大学成为科技和生产的指导中心。这种蓬勃展开的职业性教育不仅造就了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以及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20世纪初的美国看到了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把职业教育纳入了国家公共品的内涵,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引导。此后联邦政府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制定职业教育法案,解决经济生活中遇到的急需发展的问题,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史密斯—休斯法案》规定了联邦财政拨付资金给各州开展职业教育,并规定所资助的职业教育项目“必须是有效率的、专业化的,并特别地指向国家拟所发展的职业技术。”如《史密斯—休斯法案》明确指出拨款是用于资助各州开展农业、工商业、家政业三大项目;1929年《乔治—里德法》重点发展农业和家政教育;1934年《乔治—埃利泽法》扶持农业、家政、手工艺和工业教育;1936年《乔治—迪安法》新增对市场营销教育拨款;1958年《国防教育法》提出要适应国防需要,开展对科技发展有影响领域的职业训练;1963年《职业教育法》首次对秘书职业教育拨款……总之,联邦根据经济结构和就业需求的变化进行拨款,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社会急需产业的发展。(二)二战之后,借职业教育平衡两极分化,发展中产阶级,拓展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世纪后半叶,由于铁路、轮船、电报等技术进步及由此推进的迅速工业化,美国进入了一个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镀金时代。1929年,这种两极分化状态的经济走到了尽头,严重的经济危机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人们,把极少数人的富裕建筑在大多数人的贫穷之上的经济模式走不通。美国政府也看到任由这种两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发展不具可持续性。人罗斯福政府一改以往关注大资本家群体利益的执政传统,开始关注劳工、妇女、少数族裔以及退伍军人等弱势群体和下层群众,实行了多项缓和两极分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其中职业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不仅仅给失业民众工作和食物援助,还主动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措施是《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实施。
作者:曲广为 单位: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
- 上一篇:教育扶贫策略与实践思考
- 下一篇:量刑建议法院采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