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梦”主题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4 09:55:40

导语:基于“中国梦”主题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于“中国梦”主题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

[摘要]基于当前少数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的现状,提出在高校学生中进行意识形态的生态教育,使之与国家大政策之生态教育相结合,本文从“绿领”意识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社会情绪控制能力教育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生态意识的社会建设者,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教育;大学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必要措施之一。生态教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王玉庆指出教育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2]。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深入认识,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是人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因为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因此说,生态教育是“防范胜于救灾”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基于目前少数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薄弱现象,如“宅男型”学生,“马加爵型”学生,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学习方向和目标不明确而导致休学或留级等案例,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教育势在必行。在国家生态教育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组在高校大学生中(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生态教育研究。该课题研究始于2014年5月,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大学生的“绿领”意识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社会情绪能力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1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培养大学生的“绿领”意识

首先,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绿领”意识调查。95%被调查的学生不知道绿领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职业有“蓝领”、“白领”和“金领”之分,而鲜有“绿领”之说。“绿领”定义为:有一些事业,但不放弃生活;有一些金钱,但不被金钱统治;追求品位生活,但不附庸风雅和装腔作势;接近自然,但不远离社会离群索居;享乐人生,也对那些不幸的人心存同情和救助之心;在品味自己生活的同时,还不忘走出去看一看这广阔的世界[4-5]。“绿领”则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在生态教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绿领”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意识中,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无论我的职业是什么“领”,首先要应该做一个“绿领”。

在培养学生的“绿领”意识时,我们立意将生物圈变为学习环境,让学生重新融入自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生物圈的一份子,并以此为基础去学、思、行。培养学生的生物圈保护意识,亲近自然将传统的竞赛性学习变为“互相教育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将“学习自我”发展成“生态自我”。

2建立和谐社会环境,在大学生中进行“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类发展,也包括个人发展。联合国大会开展名为《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指标》研究项目中指出: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6]。生态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由此我们联合学生科老师开展相关讲座,在大学生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业——毕业——就业——职业——事业”关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学习期间不要只局限于学习书本,更要为毕业后的就业和生活考虑,多看多学,掌握更多的技能,为毕业后走出校门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讲座中开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乐观;引导学生注意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同时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策划,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3实现生态教育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情绪控制能力

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生态人,生态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情绪控制能力。社会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能让学生与人相处时能够相互理解、互相合作,走上社会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社会感知能力、自我驾驭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出正确决策等能力[7-8]。通过近几年高校发生的个案以及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的某些意外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提高IQ,而是培养社会情绪控制能力,未来教育培养的人才必然是要适应社会需要。我们通过生态教育讲座和心理工作室等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负面情绪进行宣泄、转移、升华。通过开展社会情绪控制方法的讲座,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的目的。让他们理性思考生活、学习、感情等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加以发泄,从而避免“马加爵式”“药家鑫式”案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的发生,甚至避免“富士康式”十二连跳案件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氛围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稳定大学生的情绪。

总之,生态教育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要措施,在大学生日常生活或教学中将生态意识进行宣传,培养他们生态文明习惯和生态文明的意识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也为真正实现美丽“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傅榕赓 彭彩云 盛文兵 黄绍国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2012-11-8.

[2]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11-12.

[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新华网,2004-4-4.

[4]尚军.“绿领”——后危机时代的弄潮儿[N].新华网,2010-3-1.

[5]张滢.教育: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N].中国教育报,2013-3-14.

[6]李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

[7]张秀荣.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5-66.

[8]付艳萍.国际教育动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