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03 04:32:00

导语: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

1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滞后。目前,政府协调对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使得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各级政府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及时本区域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与本区域市场结合,针对性不强,使得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毕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场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为主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关键的如何操作或实施协议的具体条款,忽略实现合作的既定目标等实质内容。相反,关注的是合作协议的签订,挂校企合作的铜牌,以及领导间的互谈的场景等,而且合作协议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可实施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有的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花了很大力气,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不少企业老板碍于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的面子,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协议书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很难保证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张废纸。二是为了取得顶岗实习成绩。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进行过程性考核,由于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成绩,返校前几天时间就把所有过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盖上企业单位的印章,上交到学校,顶岗实习预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职院校不能适应行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高职院校本身技术服务能力、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与企业合作难度较大。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依旧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研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1.4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盈利的经营目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体现。有的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有的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等。还有的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

2校企合作的意义

2.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对企业的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获得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使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利用高校人力和物力,开发新的先进产品。另外,企业通过高校的信息技术,及时了解高校在一些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帮助企业获取商业机遇。2.2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产业界的资助,解决高校办学资金困难的一个途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是高职院校走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捷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条件。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完成实训任务后,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使用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更能保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切实体现。另外,校企合作使学校的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优化校企合作

3.1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体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也是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桥梁。在校企合作系统中,企业、学校两大主体之间构成的资源供求链,其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高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校需要企业的支持来发展教育。两者在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为另一主体提供相关服务,虽然相互之间的利益不同,却可以互补互助。因此成功进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在充分尊重这两者间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3.2专业设置要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能服务企业和社会,能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促进学生良性就业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对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邀请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以及合理开发和确定新专业设置,真正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缓解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经常通过市场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由专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组成专业设置团队,对学校老专业的更新、新专业设置提供建议,使专业设置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符合企业发展。

3.3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

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差异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应加强专业课程整合。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很难开发一套通用课程模式,也不能盲目地照抄别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形创建课程模式。应该先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反映企业生产方式、相关技术及管理模式等。另外,因为企业的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也总是在动态变化,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自编项目化教材,这样就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4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训

合格的高职生要求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才能实现。这就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使得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实训实习设备和基地是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训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本地的企业资源并和其达成协议,成为实训基地,直接以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几乎相当于生产线上的工人。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

3.5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要求不仅要求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较高的技能,并且能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的技术。高职院校应拓宽思维,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校外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战斗在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并让他们指导学院的青年教师,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他们也充实了学院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轮训制度,让教师分批地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4结语

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高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作者:魏光杏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