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31 11:21:38

导语: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书)的数据库。内容样本为数据库中主题研究的文献。在CNKI平台数据库中进行主题包含“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匹配,通过分析得到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利用高级检索中的组合检索功能,搜索“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然后通过二次检索检索出文献类型为“书”的结果,并将其作为著作信息源,最后再通过其他渠道查阅相关著作进行分析归纳。

二、搜索结果与分析

1.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以“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297篇文献。其中在1990年以前仅有2篇相关文献,约占总数的0.7%。20世纪90年代共有5篇文献,约占总数的1.7%。21世纪前五年共有26篇文献,约占总数的8.7%。2005—2012年的八年时间里文献增长迅速,数量约占总数的88.9%。以“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搜索共有119篇文献,其中1990年以前也仅有2篇,约占总数的1.7%。20世纪90年代共有5篇文献,约占总数的4.1%,21世纪前五年共有16篇文献,约占总数的13.3%。2005—2012年的文献数量占了总量的80.9%。据以上数据分析所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大概是:1990年以前为孕育时期,研究文献开始出现,数量较少;1991—2004年为探索时期,文献数量开始增多,但幅度不大;2005—2012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且增速较快,并呈上升趋势。

2.文献发表源分析

著作方面,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搜索到的相关著作中,比较切合主题的有邓球柏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沈壮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赵康太、李英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另外,其他与主题有一定关联的著作还有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都培炎的《“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杨延东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张世欣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等。学者们的这些著作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论文方面,文献来源刊物总体层次不高,核心期刊较少。检索来源也主要集中于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博硕论文数据库。期刊类型主要是大学学报,在搜索到的排在前10位的期刊来源中,大学学报占了4个,占总数的40%。

3.研究力量及作者分析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参考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发现高等院校的作者是主力军,发表的文献数量约占总数的80%以上。研究单位间发表文献数存在差别,但不明显。依据“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的30位作者中,发表文章仅1篇的人数占总数的93%以上,而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只有2人,约占总数的7%,这说明研究队伍正在形成过程中,并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

4.研究关键词分析

依据关键词统计表,从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来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继承上。从研究类型的关键词来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属于社科类的基础研究、行业指导以及政策研究。这说明该研究仍然处于基础探索研究阶段,虽然有应用研究,但数量非常少。从学科类别的关键词来看(依据CNKI的分类标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归属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思路和观点

根据文献分析整理,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主要有:从“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不同角度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路径等。

1.关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同的理解,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讨论较少。学者基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3];而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2.关于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根据文献分析,张祥浩、石开斌认为“在经过哲学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5],强调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部分学者也尝试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工作等不同角度探讨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例如,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6]。另一部分学者则重点以大学生为主体讨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例如,迟成勇、吴锦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7]。可见,不同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3.关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视角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宏观上系统整理一些学者尝试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去梳理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宏观上分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各位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虽然该著作只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部分论著,不够全面,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方面仍具有开拓性意义。之后的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赵康太、李英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在中国历史分期框架下,研究了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萌生与理论形态成熟,到大一统阶段的发展演变,再到理论多元化,直到近代的裂变,分析了各个时期思想家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比较系统全面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8],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局部简要提及某些学者不是从专题的角度系统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只局限于他们学术著作中某些章节,或者是某个方面。例如万光侠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中篇第四章———人性和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对古代孔孟思想对于人性的探讨作了简要的介绍[9]。虽然诸多论著只是局部提及,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3)微观上重点分析一些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如唐劭力、周敏的《论道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如郭建峰、朱莉的《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姜伟的《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限度》等。

4.关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比如闫娜娜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采取“批判继承的原则、方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新性原则”[10]。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提出的结合途径也多种多样,如贾钢涛提出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精心编写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兼顾差异性,凸显育人目标多样化”[11]。刘可则强调四种“转变”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实现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实现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实现多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工作方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12]。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观点以外,还有很多文章的重点都是在思考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而且许多观点都具有建设意义。可见,学界在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上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当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持续关注,学者们也开辟了一些基本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广阔理论空间。

1.强化研究意识

虽然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学界在研究意识上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学界未有专门的讨论,也未达成明确的共识。另外,根据文献分析,多数研究者发表一篇文章之后就没有了后续研究成果,持续性和深入性研究意识不强,问题意识薄弱。这需要学界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意识,更好地推动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加强人才和学科建设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学科背景复杂,很少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都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学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当前出版的相关专著也较少,学术界缺乏专注于这一研究方向的有影响力的研究人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虽然已经有部分高校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博士、硕士专业课来培养,如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就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海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招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4],但是范围还很小、影响还很弱,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另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课题资助也很薄弱,检索出的文献中只有2篇文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3.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

首先,当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深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以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论文分析为例,泛论、空论、重复论述的比例较大,如“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在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选题空泛,内容雷同,观点相似,有深度的见解较少。研究者们可以就其研究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创意的重点研究,比如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学理化程度、特定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功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原则等问题,力求把一个问题说清楚、讲透彻,层层递进,各个击破,不要贪大求全。其次,当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广度也不够。大多数研究者集中从儒家、道家等少数学派或者孔子、孟子等少数代表人物思想上去提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视野还不开阔。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关注法家、墨家等不同流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可以关注儒家在先秦以后不同时期代表流派或代表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特别是可以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近代各种重要思想中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外,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只有内容丰富了,才能更好地增加整个学科的理论厚度和丰富文化内涵。最后,当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选题单一,内容重复,研究侧重在操作性层面,思考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很少有学者从理论上思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学理依据和逻辑内涵等“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很多文章内容视域狭隘,大多延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多从政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展开,侧重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没有突破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尝试从不同角度整理吸收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创造性地选择研究内容,努力拓宽研究视野,完善研究体系。

4.创新研究方法

当前学者们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在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汲取营养。同时可以尝试引用各种实证性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形式,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作者:张林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