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31 10:57:55

导语: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一、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

美国比较教育系统性研究的确立和开展与其建立的研究组织“比较教育协会”密不可分。美国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比较教育协会。[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比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有35个学者参加,但会议的组织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编辑了他们的论文,并将其作为“比较教育年会第一次会议记录”,[3]此举措也预示着该学术团体将在美国比较教育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组织,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在1956年纽约大学年会上宣告成立,来自纽约大学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GeraldH.Read)分别就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和秘书兼财务官。随后,美国比较教育协会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拉尔德指出,“协会为比较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授、学生开放,也为那些致力于比较教育领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以及在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中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开放”。[4]与协会一同诞生的还有《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声誉,旨在推动比较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学。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乔治•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编。比较教育协会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档案馆建立“CIES档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记载其发展历史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协会因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比较教育协会也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历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员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利以增建新委员会。[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比较教育协会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发起,这些教育家组成最早的领导团体,定期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比较教育的交流。同时,由于教育质量受到全球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兴起,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比较教育年度会议的关注点,如2011年大会主题为“教育就是重获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题则为“教育质量:全球最紧迫且争议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这些会议从大教育问题出发,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比较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积极准备。比较教育协会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研究,使协会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协会已拥有包括学者、从业者、学生在内的会员2000多人,其中1/3的会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协会还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国际比较教育中心分别建立两个教学增进项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较与国际教育课程档案项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个包括世界各大学所教授的比较教育特色入门课程的在线的数据库;二是比较教育教学档案项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个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学比较教育工作者教学资源的电子公开网站,以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大学间的对话和记录比较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变化。作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成员,美国比较教育协会正不断努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举办比较教育大会以推进当代全球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而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现实进展的最好反映。从比较教育学者对美国权威性杂志《比较教育评论》在近些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主题、方法、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朝着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一)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主题是论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7]通过学者对近年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中出现的众多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既强调宏观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观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斯坦福大学学者乔尔•萨莫夫(JoelSamoff)等人对2004~2008年间《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381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教育行政与管理”的课题占总课题的32%,主要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教育财政等话题,说明教育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校外因素的关系是当今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热的主题,达到课题总数的12%;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兴趣点,占总课题的18%,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读写能力、教育质量、学科和外语学习,且以“课堂教学”(8%)与“教育质量”(6%)为主要关注对象。[8]此外,“社会因素”研究这个主题在近年吸引了《比较教育评论》的很多注意,占课题总数的50%。[9]像意识形态、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权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话题经常被讨论,尤其对“全球化与国际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给予极大地重视。而对教育分散、农村教育、教育冲突、性别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题也有具体探讨,这表明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微观教育领域。同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关注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研究,这说明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值得关注的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纯理论性探讨在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教育评论》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10]

(二)研究地域广泛化

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从《比较教育评估》的历年年度报告以及中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地域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首先,比较教育研究兼顾全球。在2004年到2011年间,《比较教育评论》对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关注日益广泛。亚洲国家、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关注的主体,尤其是亚洲国家一直独占鳌头(34篇),非洲国家紧随其后(25篇),欧洲和拉美国家趋衡,分别为17篇和15篇。[11]与此同时,中东和北美国家只偶有涉及,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比较特殊的是大洋洲,在近几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仅2008年有1篇。[12]其次,在以单一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的同时,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也不断受到重视。比较教育历来就有开展跨文化、跨区域研究的传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比较教育研究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在认识论问题上既需有本土视角又需兼顾全球视角;在分析路径上既要坚持从本土出发也要从全球出发。[13]此外,美国作为全球化推动者,频繁的文化融合和合作交流也影响到美国比较教育的现实境遇,促使学者用全球视野去看待和研究教育问题。因此,反映跨文化和跨区域角度的学术论文在《比较教育评论》中引人注目,并占有相当的比重。在2004年至2011年间共有相关论文35篇,说明《比较教育评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比较重视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趋势和跨区域教育研究。[14]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

比较教育以前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现在由于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因而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国内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之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显示,综合使用不同方法已经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一大特征。有学者指出,在2004年至2008年的《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和历史分析、实验研究、田野研究、访谈法、调查法、定量或定性研究等方法,其中绝大多数文章综合应用了多种方法。[15]这体现了美国当今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和多视角性。同时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大量综合运用也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趋势。如我国学者徐辉教授对《比较教育评论》十年间(1998~2007)178篇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显示:有60篇主要基于文献研究,占总数的33.7%;而侧重定性研究的文章有92篇,占总数的51.7%,侧重定量的文章有86篇,占总数的48.3%;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文章有126篇。[16]可见,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学者对研究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代表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人才培养

深入研究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但对比较教育自身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队伍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是教育目的在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全美有11所院校提供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7]其培养目标大同小异,都体现出比较教育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特点。例如,在国际比较教育学专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斯坦福大学,其培养目标侧重点是“多学科、国际化、跨文化”,强调学生要在国际与比较的视野中解决教育问题,并为师生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使他们能在迅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中学习教育,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实践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当今国际教育舞台上的领导者。[18]

(二)招生录取

在美国,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有志于在比较教育领域做出贡献并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教育人才。但录取标准却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大学或学院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提出不同的招录条件,因此其招生录取较为灵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Colleges)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ducation)为确保所招学生的素质,其入学条件明确指出:除需提交GRE考试合格成绩单、本科学业成绩单、个人评述以及导师推荐信外,申请者还需具有相关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以便更快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同时,博士学位申请者还需提交本人的一份学术论文或硕士论文,以便能更好地展示自身杰出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才能。[19]而斯坦福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出于对学科性质的考虑,还特别看中申请人的跨文化背景,以期更好体现比较教育的学术价值。

(三)课程设置

美国各院校比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既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科研能力。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inLosAngeles,UCLA)社会科学与比较教育专业(So-cialScienceandComparativeEducation,SSCE)博士学位课程为例:[20]首先,课程结构合理化。为奠定学生学术发展的坚实基础,其课程结构包括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同源课程、选修课程和实习课程。其中,学科专业课程(Sub-DivisionSpecialization)是在专业课程之下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源课程(CognateRequire-ment)是指与学位论文和专业志向相关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在同源领域具有更好的学术背景。而实习课程则指研究实践系列课程,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其次,课程内容综合化。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有4门课组成:教育哲学研究、文化研究简介、跨文化事业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比较教育简介。课程内容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扩大了学科范围。就内容构成看,强调学科的应用性和方法论,既有学科研究方法课程又有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外,更多是实验、讨论和探究。教师授课往往提纲挈领,学生则是课程的主角,需在课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四、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走向

美国比较教育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在应对全球化时代国际学术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挑战的同时,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的影响力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教育也成为沟通国际理解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以洞察现代教育发展趋向、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为己任的比较教育则更是其重要的沟通纽带。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马丁•卡诺依(MartinCarnoy)指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能为广义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维度,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日益重要,比较教育未来的影响力也势必要比过去大得多”。[21]因此,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在世界的影响力应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需继续加强比较教育协会在世界的影响力。“协会正在改变之前只是白人学者俱乐部的状态,正朝着融合多背景、多民族学者的方向发展”。[22]并将“继续增强协会管理的透明度,积极与国际其他比较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以推动协会的发展,实现其价值”。[23]另一方面,扩大《比较教育评论》在国际教育类杂志中的影响力。除要继续反映比较教育研究的先进知识与教学,还要紧密追踪世界教育发展动向,进一步建议《比较教育评论》的外部评审者不但要向编辑提供他们的评价意见,还要向论文作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因为外部评审是高品质期刊和其领域保持生命力的基本源泉。[24]

(二)不断加强比较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

“全球化的到来使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不断增加,因而比较教育这一领域将充满活力并与其周围环境保持新鲜的相关性”。[25]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爱泼斯坦(EriwinH.Ep-stein)认为,“比较教育应着力把自身建设成一门合法的学科并开发一种主体思想,塑造正确的方法手段去检验教育理论,采用分析方法使这些手段能正确使用,以及建立学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专业协会)使比较教育学者能共同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设立中心机构去培养未来学者”。[26]具体来说,美国比较教育学者应在更广泛的分析框架内定位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并逐渐转化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的学术作品,都将继续扩大比较教育现有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最终实现该领域研究的边界转化;同时,比较教育还将继续有助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革,尤其在世界各国和人民“普遍交往”和“互相依赖”的今天,更需比较教育在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扩大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理解。此外,比较教育学者还应本着慷慨的精神和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更广大的公共教育领域,传播全球视野并理解影响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国际力量。[27]

(三)持续改善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

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国际教育政策教授斯蒂芬•海纳曼(StephenP.Heyne-man)提倡:比较教育应成为教育学院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应为比较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博士生安排同样的方法论课程;且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比较教育专业课程,如教育博士课程应以应用为导向,并面向所有高级管理人员,而学术型博士课程则应以理论为导向,面向未来的学术带头人。[28]与此同时,罗伯特(RebertF.Arnove)提出“:由于绝大多数比较教育学者都是教师教育者,因此应在所任教的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课程中多围绕多元文化或国际化主题,且无论我们是培养未来的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发展教育,还是在当地学校从事研究和咨询工作,我们都应对公共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都应在教师和学生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便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类型有更好定位,培养出更多我们所需的比较教育人才。”[29]

作者:李俐谭菲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