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时间:2022-02-08 11:40:43
导语:漫谈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发生的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层面:多元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走向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开始进入到中国,并给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面临在多元价值观之间进行价值取向选择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阶层上的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在价值规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不断扩大。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目前的多种文化和价值的冲突与交融的情况。岳金财与赵春玲认为,目前学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元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社会要求的基本价值观教育。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期,因此价值选择也就显示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把握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家庭层面:中国家庭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的结构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在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与环境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开始大量出现。独生子女常常集聚父母的宠爱和期望于一身,父母常常过分重视智力教育投资,而忽略了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的重视。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常常会导致独生子女表现出性格孤僻、为人自私、注重享乐等一系列问题,这正是家庭价值观教育缺失所造成的。第二,单亲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中国社会的离婚率开始走高,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也开始出现,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价值观的扭曲。统计表明,我国离婚率较高的年龄分布大约是在30-50岁之间,而这也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的重新组合使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会使中学生在对待事物的价值判断上出现极端化倾向。第三,隔代家庭和流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今的中国的劳动力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农民工群体的流动规模与范围都在日益增大,很多劳动者选择将孩子交予父母照管。由于祖辈文化程度较低、过度的溺爱和年老所引起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且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与祖辈们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代沟,容易引起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但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完全有效地回应这一问题,同时学校中原有的价值观教育本身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教育内容没有较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能不能坚持与时俱进,使价值观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梅平乐与刘济良认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深层原因在于价值观教育内容时常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少学校没有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常常忽视了中学生的特点与要求,使很多学生认为价值观课空洞无味,抽象无用,不能有效地结合价值观课程的内容来理解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其次,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质。徐莉认为,价值观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很难仅仅通过教育和宣传将价值观念植入人心。目前在价值观教育实践领域中大多采用价值灌输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知识能力教育,但价值观教育在性质上和一般的知识能力教育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培育,在价值观的教育中应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思考,而这正是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所缺乏的东西。再次,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性存在问题。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价值观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不是学生,这实际上限制了中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动性。中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很多基本问题开始进行思考,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促进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引导思考的方向,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提高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当前的中学生教育需要回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和家庭等方面的变化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增加了学校在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所要承担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学校针对当前的情况和中学生的特点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作出适宜的调整。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1在教育内容上,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在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内容的设定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源泉,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教育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而这两方面正是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源泉。2在教育方法上,促进教育方法多样化和灵活性在传承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合理模式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模式合理要素,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来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开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者要根据价值观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和教育法规,选择与教育对象相适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代替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校应从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方法,以提高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观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这样才能避免其在教学中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3在教育对象上,要尊重和包容学生群体中的多样性特点教育者应在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观和形成价值观环境上的多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师生在价值观教育中能够进行高效的互动。根据孙琦和郑钢的研究,不同性别、年级和城市的中学生在价值观三因素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由于其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独生子女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也异于非独生子女。所以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提倡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成长的权利,并对中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多元化承认与尊重,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学生的想法,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作者:周峰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教师培训中心
- 上一篇:小析医学教育研究的原则
- 下一篇: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