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融合思考

时间:2022-07-28 10:45:18

导语: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融合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融合思考

[摘要]博雅教育理念对于人类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在中西方文化语境和音乐教育领域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都确证了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一论题的合理性。基于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当下对于博雅教育理念以及艺术教育传统的追溯,更像是倡导一种回归,帮助过于急躁和功利化的当代艺术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自由包容、修身立德的原点之上,以此指引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更好地向着海纳百川的高等教育之境发展。

[关键词]博雅;钢琴教育;多元融合

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一论题的提出,源于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也源于博雅教育理念对于人之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所以,追溯这一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思想根源,会有助于引导当代钢琴教育者认真审视和分析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而探寻一条面向传统的现实发展道路。

一、博雅教育理念及其艺术教育的思考

博雅教育观念(LiberalEducation)在西方社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liberal一词本身就有“自由”“涵养心灵”的意义,在古希腊学者看来,人们之所以追求知识,是为了发掘自身心智的潜能,也是为了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德智体美协同发展的思想,以此激发人类自身蕴藏的多元潜能;柏拉图则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1],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天赋中被给予的那部分自然动力。可见,在博雅教育的观念中,人类知识的各个门类具有相互协同、相互融通的重要价值,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才能培育出具有完整而丰富心智的自由人。西方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强调,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柏拉图创立的阿加德米学园中,音乐、几何、天文、算术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古希腊时代的音乐学科,事实上是一个包含声学、诗学等多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范畴,在柏拉图看来,不论是对听觉美感的追求,还是音乐技艺的锤炼,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一颗充满丰富感受力的心灵。因此,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博雅教育”观念,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形而上的内涵,倡导从完满人生的角度审视艺术教育,这为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带来了重要启示。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儒家学说素来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作为主要教育科目,这六大科目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服务于“礼”“仁”等儒学准则,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化和修炼,帮助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符合社会准则的理想的人。在这其中,“礼乐”被置于突出地位,占据儒学传统的核心位置。可见,“乐”之于“礼”的重要性,儒家希望将音乐中蕴藏的中庸思想和文化传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性情,以实现修身立德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以“仁义礼智”为最高诉求,儒家又将这套修养心性的思想传统注入到音乐艺术中来,使音乐跳脱出单纯的音乐审美,得到思想境界上的升华。可见,在中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音乐教育以及对音乐的学习,都是主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成长,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立足于当代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的现实状况,以这种传统教育理念来重新审视钢琴教育,有利于匡正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与博雅教育理念的融入

首先,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艺术表现力匮乏的问题。音乐教学普遍具有情感性的特征,钢琴教学对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要求很高,尤其对于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年龄、阅历和理解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就更要求他们能够在掌握一定演奏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调动自身情感经验,将更为充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注入到作品之中。然而,现实的教育状况仍然存在诸多隐忧。有研究者就曾经指出,“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钢琴学习的误区,即对技术与音乐的关系理解不够,处理不当。许多学生一味重视技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音乐表现,致使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不完美,淡化了音乐的表现功能”[2]。很多学生的演奏过程枯燥乏味,只是对谱面内容的简单复制。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钢琴学习理念的落后和功利化。学生在进入高等艺术教育阶段之前,一般会接受多年的钢琴基础教育。很多教师在基本功阶段,会让学生做长时间、高强度的机械练习;有的教师和家长操之过急,在孩子钢琴学习过程中,往往还会采取打骂等体罚措施。这些教育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提升演奏技巧,但长远来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长期专注于控制手型、指法等技术细节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挫伤。因此,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表现力、想象力匮乏的现实问题便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在社会钢琴培训机构以及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钢琴考级和层出不穷的钢琴比赛也使钢琴教育充满浮躁的风气,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自小被置于次要地位。因而,技艺高超却缺乏真挚情感和深沉思想的演奏在高等院校钢琴教学中并不鲜见,这就对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博雅教育理念的优长,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大程度上提升青年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就曾经尝试用某种视觉意象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并且极具深意:“我向来不‘插图式地说明’音乐,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说这里的音乐是一朵小花。我说,它能够引起对小花的情态的印象,它能够象征小花,启发学生对于小花这一形象的想象。”[3]在这里,教育家力图用意象化而非具象化的方式为学生的钢琴学习安上想象的翅膀。涅高兹之所以有如此的教育理念,与他本人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在他的童年时期,父母就引导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普通科目的学习中来,他大量涉猎了历史、科学、地理、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综合性的人文视野。从他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并不热衷于技术性的钢琴教学,认为那是缺乏意义的重复劳动,他喜欢文学,经常为报刊撰写音乐评论,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境界。这位钢琴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与教育思想与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努力摒弃功利性学习,通过综合性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浸润,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使人的心灵得以丰富,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和传递出来。可见,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的融合是具有理论和历史的合理性的。其次,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实问题。曾有研究者指出,“我们也常常发现当老师在钢琴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弹奏完一曲钢琴的时候,却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很好地理解作品,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强烈的共鸣”[4]。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的知识汲取较为单一,必然降低其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因而,对音乐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也难以多维度地接受。事实上,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艺术表现力匮乏的问题也存在同样的因果关系,知识结构单一必然难以拥有丰富的内心,干枯的心海自然难以承载丰沛的艺术想象和飞扬的思绪。钢琴家傅聪在父亲傅雷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广泛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思想精华,用以诠释西方钢琴音乐,使其成为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傅雷曾在家书中教诲傅聪,“寄你的书里,《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得不坏;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学识,和外国朋友谈天,也多些材料。谈词、谈曲的序文中都提至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衰敝,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指魏晋两汉的)如何唱法在唐时已不可知。这一点不但是历史知识,而且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5]。傅聪在国外讲学时,经常用中国古典诗词诠释西方音乐精神,他的钢琴演奏也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和意境,在钢琴音乐表演领域别具一格。可见,钢琴学习不是单一的技术性习得,而应该是包括文学、美术、历史等多维度人文科学的教养化渗透。不论是诗词歌赋的吟咏,还是历史故事的研读,都可以被视为构筑钢琴音乐通天塔楼的基石。上述案例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出发,钢琴教育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此类以丰富的精神养料“涵养心灵”的博雅教育思想,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疗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由此更加明晰了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的合理性。

三、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的现实启示

沿着博雅教育的思路,探寻钢琴教育领域的优秀思想资源,可以看到,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的融合具有历史、理论、实践的多重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高等学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给当代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多元融合、自由发展、涵养心性的多重启示。首先,博雅教育倡导多元融合的教育方式,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从器乐表演学习自身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跨文化的方式拓宽器乐学习的文化视野,进而帮助学生提升钢琴音乐表现力。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那些曾经学习过小提琴等弦乐乐器的学生,在弹奏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时,对演奏技术和感觉的把握往往十分到位。在以“月亮”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贝多芬的《月光》与《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等等传统乐曲之间的听觉差异。同是以月亮为题,二胡、古筝、丝竹乐的味道却与钢琴有所不同。在演奏时,教师会告诉学生,如何在钢琴上模仿二胡、古筝这样的民族乐器。然而,如果学生没有亲身触摸过此类乐器,甚至没有倾听过这类民乐作品,对于它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征缺乏了解,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模仿民族乐器的运弓、拨弦技巧,学生也只能停留在对教师示范的单纯模仿层面。因此,在学习西洋乐器的同时,传统民族乐器的学习也不可偏废。与西方乐器的学习相似,民族乐器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模仿,学习者在亲身触碰某种乐件的过程中,乐器自身蕴藏的东方文化特质也会通过演奏实践传递到学生的心中,与演奏者的心灵产生交感,这是不同于单纯说教的另外一种重要文化学习方式。通过这种跨文化的器乐学习,学生们易于从实践的角度提升自身在演奏此类跨文化作品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其次,在博雅教育的视野中,打破知识壁垒,让学生在拓展知识边界的过程中体验自由发展的人生趣味,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钢琴教育也可以通过文学、科技、美术、舞蹈等多学科交融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打破单一知识结构的壁垒。大量的阅读和人文知识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钢琴作品的内涵。比如,如果学生对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有所了解,并且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把握,在演奏《威廉退尔教堂》时,就能够更好地将浑厚的钟声以及威廉退尔的伟大形象变成音乐意象带给听者。而在弹奏《春舞》这类作品时,有舞蹈功底的学生也会非常轻松地掌握某些特别的节奏型,敏锐地体察到其中的律动和起伏。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阶段,坚持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平衡性和整体性,用人文、科技、自然等多模块协同教学的方式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将大有裨益,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完整心智的自由人,进而实现博雅教育的理想。从舞台艺术实践创新的角度看,当代音乐表演领域涌现出一些视听融合的音乐会形式,如多媒体视听交响音乐会等,它们就是在此类跨学科融合视野下诞生的新艺术样态。较为知名的,如宋思衡多媒体钢琴音乐会,在钢琴演奏现象,配备多媒体视觉设计,大多以标题性的视听表现方式,引导大众感受音乐之美,解读作品内涵。虽然音乐界对这类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评价不一,有学者认为视觉媒介的介入,破坏了听者对音乐作品单纯的听觉感知能力,因为不值得提倡。但这种音乐会形式在大众当中的超高接受度,也让音乐家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改变了传统音乐会一成不变的听觉呈现方式,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融合,开创了在视觉文化一家独大的文化语境中传播听觉艺术的创新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也为钢琴教育的多元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的表演艺术舞台必然要追求新变来满足瞬息万变的文化消费需求。高等艺术教育有义务秉承博雅教育的融合性发展理念,为学生配备更为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从而最大化地拓展他们的知识边界,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探索力;在帮助他们坚守音乐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他们打破传统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个问题,乃是基于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博雅教育理念对于人类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在中西方文化语境和音乐教育领域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都确证了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一论题的合理性。学生音乐表现力弱、知识结构单一等当下高等院校钢琴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事实上都是由博雅教育理念的缺失引发的病态表现。

本文对于博雅教育理念以及艺术教育传统的追溯,更像是倡导一种回归,帮助过于急躁和功利化的当代艺术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自由包容、修身立德的原点之上,以此指引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更好地向着海纳百川的高等教育之境发展;而文中提出的某些现实启示,也有助于引发学界同人更多的思考。

注释:

[1]陈建华.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09):117.

[2]马雪竹.浅论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1.

[3][苏]Г.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玮,吴佩华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30—31.

[4]李婧.钢琴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

[5]王爱国.傅雷中国诗词审美教育对傅聪钢琴演奏艺术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09(06):68.

作者:金茗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