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理念初探

时间:2022-12-04 11:00:24

导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理念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理念初探

摘要:多目标教育理念源自于“整体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环节多方面渗透、影响、相互作用,以达到多角度完成教学的目标。针对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设定幼儿音乐教育的多目标教育理念,并探讨具体的实施方式,把具体的音乐曲目欣赏与相关的美术、舞蹈、情感、故事等结合,多通道提供幼儿感知音乐的条件,能不断丰富幼儿的音乐感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欣赏;多目标教育;多通道教学

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可使幼儿(含低龄儿童,下同)在启蒙时即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个时期幼儿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眼界,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能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解、感知、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另外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在儿童人格塑造、美育等方面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音乐欣赏无论是从教学的实践角度,还是幼儿教育的心理学角度,都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幼儿音乐欣赏多目标教育理念的角度,对如何做好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当前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理论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幼儿音乐欣赏的学术研究中,大都是把音乐欣赏体验与美术、文学、历史、品德等人文教育分开来进行研究。无论是美学或人文素质渗透式教育,还是单纯音乐欣赏教育,都是在研究单独的个例,其教学实践活动也大都是针对某一项人文素质或教育目标进行的渗透。在研究中,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异化为人为地强加给各个或某个学科教育的一项或多项任务。在这样的割裂教学理论指导下,幼儿音乐欣赏要么走入高大上的宏观研究中,要么走入具体教学微观研究中。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研究还是具体微观课堂研究,都难以提出有效的目标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该种研究指导下的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方案或许可以很好地指导某门课或某个音乐的欣赏教育,却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其教学目标的把握与完成也基本只是处于体验状态,无法完成教学评估,使得教学活动基本处于感性而非理性的状态。正是分裂的研究和指导实践使得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活动必然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个例教学模式。

二、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多目标教育理念的提出

1926年英国哲学家斯马茨(J.C.Smuys)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指出:“即使累积了某部分,也决不能达到整体。这是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1]在斯马茨看来,借助分析的方法是不能理解整体的。在此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了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整体教育”,而整体教育也迈开了21世纪新型教育的第一步。另外,儿童的实际生活和教育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也表明,儿童在音乐欣赏中有审美体验、非审美体验、历史人文、性格塑造等多方面同时发生作用,并且这些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教育应是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师可能把握住的目标,其教学效果才可能通过课堂中精心组织的教学环节尽可能追求达到,同时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才能被进一步检验、证实。综合上述,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应当树立多目标教育理念的概念。在音乐欣赏教育中,从幼儿音乐感、身体协调、一般能力、美学美育、人文素养、性格完善、情绪稳定、社会性等多角度,保证幼儿通过欣赏音乐获得整体发展。

三、幼儿音乐欣赏多目标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法

(一)多目标教育理念目标的建立。对于幼儿音乐欣赏来说,某种音乐有其主导培养目标,但绝对不是只有一种或几种培养目标。另外,每个儿童的音乐感知和天赋是不同的,有的节奏感较强,有的更容易产生联想,而有的可以较轻松地感知音乐等等。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使得音乐欣赏教育也必须设置多目标进行教育。因此,在音乐欣赏环节,教师要通过挖掘音乐作品内涵,精心组织欣赏教学环节,设置多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使得不同个体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任何课程的教育目标都必须是可视的、能够被理解的。对于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来说,其教育本身的主观评价性和多目标的培养任务,使得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大部分处于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多目标的教育理念方式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及时把握和调整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不断使得音乐欣赏活动朝既定教育目标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任务目标设计中,要根据欣赏音乐的不同,设置具体可见的目标,实现一课多目标、课与课之间不同目标的教学设置,简言之,必须做到一次课堂、一次音乐欣赏、一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欣赏的是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重复的乐曲,这时候不应当将教学目标局限在音乐节奏或音乐听觉感知上,而是将欣赏内容设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音乐节奏的动作,教学过程中随着音乐欣赏而让儿童进行表演。此时的教学目标应当设置成:“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并加以想象,用自身可见的方式,比如动作、声音、想象等将抽象音乐进行形象表达。表达时注重想象力,避免统一模式统一答案,避免出现相同动作或相同表述。初步培养幼儿表演、主持等才能,获得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体验,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交流表达,并体验愉快感觉。”(二)多通道教学实践法。根据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2]幼儿相对于成人来说,在大量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基础上,更容易形成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幼儿的音乐欣赏教育不能只有听觉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而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包括文学故事、绘画色彩、艺术、节奏动作等,都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多通道教学实践法可以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听觉,而且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在多种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中,发散的、多目标的教学目的自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幼儿。一案一设计的音乐欣赏多目标设计,使得教学环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包括不同的音乐和非音乐活动实践,通过不同的活动实践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体验。在多通道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主体意识,多让儿童作为欣赏音乐的主体参与到音乐本身之中,在多种不同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欣赏音乐。(三)音乐欣赏多目标多通道的主要培养方式。1.美术与音乐欣赏相结合。“包括音色、曲调、和声、节奏、调性、音区在内的音乐本质属性与色彩在人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3],将色彩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本身的情绪,进而解决如何欣赏音乐的难题。比如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在欣赏活动中,如何将这些概念传递给儿童是一个难题。按照多目标多通道的培养方式,在课堂设计中,可以通过将色彩与音乐对应,来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比如根据蒙古民歌改编的管弦音乐《森吉德玛》,该音乐具有诗画一般的气质,正是该音乐对同一旋律在速度、力度、配器上做了不同的处理,使得音乐本身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主导,引导儿童参与,让儿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根据自身感受,使用美术课常用的色彩喷喷笔在白纸上喷抹色彩。《森吉德玛》第一段音乐淡雅、柔和绵长,儿童喷抹的色彩也基本上以淡色系或冷色系为主;《森吉德玛》第二段音乐明朗、热烈,儿童喷抹的色彩也基本上以重色系或暖色系为主。再比如音乐欣赏活动《梦幻溪》,在第一遍欣赏和教师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任意在纸上根据音乐进行涂鸦。随着音乐,让学生根据内心感受到的音乐旋律画出弯弯曲曲的小溪。孩子们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很快感受到了乐曲的不同的情绪和表达,还对美术中的色彩美育产生了一定的认知。2.舞蹈与音乐欣赏相结合。“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利用舞蹈可以将音乐的不同层次用肢体语言加以形象表现”[4],帮助幼儿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动作,让他们在模仿和表演中领悟音乐带来的乐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通过自身动作的舒缓紧张、幅度大小等方式表达音乐的内涵。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根据自己对歌曲(乐曲)的理解,进行舞蹈创作表演,然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让大家共享创作的成果和愉悦。比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在轻柔、和谐的动作中,让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连绵不断的、轻柔的、抒情的意境。3.情感与音乐欣赏相结合。音乐是有感情的,欣赏音乐某种程度上就是充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美,而音乐教育不但要“再现”这种情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感“注入”学生情感里头,引起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在幼儿音乐欣赏中,所有的课目都在传达表现情感,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引导,激发孩子在欣赏音乐时的共鸣。欣赏教学过程中,在幼儿听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适时进行干预,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内容、表现等主要方面作必要的点拨。例如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教师应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课堂上,结合旋律播放大量的旧社会人们的苦难生活图片。教师结合音乐,一边呈现图片,一边适时向孩子讲述旧社会的艰苦和非人的苦难。音乐旋律和音乐的情感表达,在教师的口述和图片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为学生感受全曲感情的细腻真挚打下基础。同时根据旋律的转变,结合第三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图片转换为现代生活的甜美幸福,在前后的对比中,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与音乐的情感共鸣,课堂上需要本着师幼互动的原则,多方位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实现由耳朵到心灵,由听觉到想象,由说教到共鸣的升华,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在音乐教学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提高了学生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生德育等品德培养工作。4.故事(文学)与音乐相结合。音乐本身具备故事性或者具备较强的故事背景时,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着力点,从教材出发并善于运用故事、动画和意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龟兔赛跑》等故事的音乐欣赏,教师可以选用动画的形式对故事进行导入,从而提高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与主动性。故事性较强的音乐还可以在课堂组织音乐游戏,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旋律中来,在欣赏、感受、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音乐核心素养。例如在《乌鸦与狐狸》教学时,教师在介绍完故事背景之后,组织聆听音乐之前或者过程中,可请孩子们自由讨论歌曲在表达什么。音乐结束后,按照音乐分工,组织幼儿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歌曲和曲调表达故事内容,比如乌鸦的得意在音乐中是如何表现的,乌鸦的神情在音乐中又是如何的,狐狸在音乐中是如何诱惑小乌鸦的,等等。再比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组织学生进行捉蝴蝶的游戏。游戏中,教师使用《单簧管波尔卡》的音乐指挥孩子们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聆听音乐,判断音乐中乐段的转换,由此推动游戏的进行。在游戏中,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将抽象音乐旋律和内容变成形象化的故事或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思维,也能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幼儿更容易理解音乐,还适时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上方式并不是多目标教育理念模式下多通道教学的全部方式,准确地说,任何一堂音乐欣赏课,都是多种渗透方式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对学生的体验是相互影响的。事实上,任何一种能够紧密结合音乐,并将其进行形象化表达的方式都可以在完成音乐欣赏主目标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其他目标培养。

四、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教师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音乐特点和属性,进行多目标培养。在多目标教育理念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通道提高幼儿感知音乐的条件,不断丰富幼儿的音乐感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C.W.凯林道夫,任钟印.人文主义教育经典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丽青.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开展[J].教育新视界,2014(7):13-14.

[3]孙孝华,多萝西•孙.色彩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4]许卓娅.学与教的心理探秘:幼儿园集体音乐舞蹈教学指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杨景琼 单位: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