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择性教育理念研究

时间:2022-06-29 10:08:54

导语:大学生选择性教育理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选择性教育理念研究

我国的转专业始于1958年,起初只基于极个别的特殊情况,诸如生理原因、学习困难等特殊因素;1990年国家将“学生确有所长”纳入转专业的条件;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1]。几十年间,转专业从无到有,完成了从客观因素“被动转”到支持适合学生兴趣、特长“主动转”的变化,反映了国家越来越将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重要位置[2]。如今,转专业是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一项有利的举措,但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放开,针对转专业设置诸多条件,造成学生受益面窄小等问题。如何在以“专业”为单位培养人才的现行体制下,扩大转专业受益面,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育的内在发展活力更充分地涌流和迸发出来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丽水学院近几年一直在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丽水学院为例,对全面自主转专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思路。

一、“专业固着”———全面自主转专业的顾虑和挑战

如今,各个高校都制定实施各自的转专业政策,支持学生转专业,但设置诸多的转专业条件将很多学生挡在了“转专业”的门外,学生的受益面仍较小,个性化的选择仍显不足,比如有转专业成绩要求、限制转专业次数、限制专业人数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专业固着”现象。1.何为“专业固着”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专业模式形成于1952年,是采取“苏联模式”根据社会生产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按照“专业”进行教学管理。这种模式下,学生、教学组织、相应的教学资源都在“专业”下,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学习[3],教师归属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根据专业、学生数等核定师资编制并下拨教学经费,“专业”是一种实体组织,是教学资源配置的分配单位,人、财、物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都固着在“专业”上。教学资源和专业招收的学生规模息息相关,一旦专业学生数减少,专业上所固着的资源就会随之减少。专业天然有保持稳定生源的倾向,不愿意专业学生规模发生大的变化。2.“专业固着”带来的“三大争论”在这种“专业固着”带来的思维观念下,原本只是人才培养组织方式的专业成了人才培养本身,成了不可更改、不可变动的僵化状态。这种“专业固着”的现实利益反映在观念上就是把专业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组织方式,甚至是人才培养本身。把专业的标准当作人才培养的标准,出现“公平和效益”的争论。把专业的结果当作人才培养的结果,出现“保护和竞争”的争论,把专业的质量当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出现“选择和质量”的讨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平和效益”:同一所高校各个专业间高考录取分数不一致,划分“冷”“热”专业,对此有人觉得转入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对原来录取的学生不公平。“保护和竞争”:“有些专业是学校着力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不能让学生出去”,“有些专业本就是冷门专业,学校应该设置转出底线,保护一下”。专业间的竞争和发展不平衡是否应该采取特殊政策保护是争论的核心。“选择和质量”:关于质量的担心,主要是一旦学生涌入某个热门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培养要求,会导致培养质量下降。

二、选择性教育———全面自主选择专业的理论支撑

1.何为“选择性教育”学校为学生而设,专业为人才培养服务,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面临专业招生计划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巨大矛盾,“专业固着”势必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源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为打破种族和宗教隔阂而建立的选择性教育模式,为“以生为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即承认学生需求的合理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由学生自主选择。2.选择性教育对“三大争论”的回应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遵从学生的天赋、特长,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个体能动性,培养各色人才是学校政策制订的逻辑起点。从转专业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转专业政策本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而选择性教育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并不矛盾,只是受众面有所不同。现在很多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是一小部分学生的“特权”,选择性教育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它的受众面是全体学生。全面践行选择性教育理念是打破转专业中设置诸多条件的关键,是支持实行全面自主转专业的理念先导。对于“公平和效益”的回应:一所学校虽然专业间分数有差异,但分数段差别不大,基本不反映智力差异。而且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说,进入了校门,大学期间学生的培养质量高于公平,这个质量很大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成长成才更加重要。对于“保护和竞争”的回应:持这些观点的人是出于保护特殊专业,其实质是争夺校内资源,这是出于对社会需求理解的差异。专业设置是学校结合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对社会需求的判断;转专业是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就业需求进行的二次选择,是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判断。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怎么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怎么利于学生的发展”才应是高校在制订各种政策时需首要考虑的,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选择性教育理念是承认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社会需求理解的合理性。部分专业确需保护,但保护的手段,应该从加强专业建设的内涵、提升专业建设的竞争力入手,而不是限制学生的选择。对于“选择和质量”的回应:基于学生的理性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数不会高到失控,规模的增加、师资、实验实践资源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大教学资源配置力度得以解决。

三、选择性教育的践行———丽水学院全面自主转专业的探索

丽水学院坚持选择性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2年9月,在省内率先全面放开新生转专业的限制,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2012年至2016年共有2658名新生在开学后二周全部如愿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从2012年的转专业人数295名,占总新生数比为9.18%,到2016年达到799名,占23.27%,做到了“欲转尽转”。经过6年的实践,全面放开转专业并没有出现规模失控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最热门的专业每年转专业人数也基本相当。全面自主转专业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带来了学校发展的新契机。具体做法有:1.不限门槛,全面放开转专业打破转专业次数限制,实行多次转专业。学校根据现有办学资源,每年在新生报到时公布各二级学院上报的转专业目录和可接纳人数,新生可在开学两周内申请转专业。老生可参与新生转专业,也可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参加校内转专业,在学习年限内不限转专业次数,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打破转专业限制门槛,“欲转尽转”。针对大部分高校在转专业过程中设置的资格和成绩门槛而造成转专业成了优等生的“特权”现象,丽水学院本着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理念,取消转专业对于资格和考试成绩的要求,除了部、省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招生时已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以及正在休学、保留学籍或应予退学等特殊情况之外,一般都允许学生转专业[4]26。开设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自由选择的机会。“专业模式”下学生是在学校搭配的“套餐”中进行专业选择,辅修专业是“加餐”。个性化的专业选择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不要担心全面放开会出现问题,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必将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2.扩大选择权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降低学分,推行完全学分制,打通相近专业学科平台课程,增加可供选修课程比例,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课程安排弹性,逐步取消开课学期的限制,滚动开课,依照先修后续的关系进行选课。学生对于“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进程、选方式”逐渐形成了理性判断,自主发展意识日渐清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我们应放下担心、焦虑,相信即使完全放开选择,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将来筹划、设计。进一步深化考核方式改革,完善免修制度和学分替代制度,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探索多种可以体现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形式,并根据学科特点替代传统的考试方式。比如MOOC、SPOC的兴起,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核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实行以赛代考,以成果作品、成果设计代替考试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改革提供学生更多考试的选择权。3.加强引导,保障“择前”理性选择构建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引导平台。在学生进入大学报到二周内,全校性组织专业认知教育,从二级学院院长,到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班主任都深入同学中,帮助他们充分了解专业内涵,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兴趣、天赋以及社会需求,理性选择专业。转入新专业后实行全员学业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引导,增强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和稳定性[4]26。4.专项扶持,加强“择后”资源保障在放开转专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难题便是热门专业的人数规模问题。学校的品牌专业或社会热门专业是转专业中的“香饽饽”,学生因为个人兴趣和就业考虑慕名前来,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前提下,如何合理解决“量”和“质”的问题是整个改革的关键。“扶强扶特”,“热门”专业重点建设。学校对转专业中的“热门”专业实行“人财物”全面倾斜。(1)资源倾斜。“量”的扩张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和实验实习实训场地的不足。学校通过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题决策,重点加大“热门”专业的师资引进力度;学校给予特殊政策,中央财政、省财政项目重点倾斜建设“热门”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几年连续加大投入,提升“热门”专业的教学资源保障度。(2)质量提升。学校深度实施全体教师全面提升的“两全”计划,有效促进教师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大力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强双能型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对教师进行转型发展,建立“蓄水池”(职业技术学院)分流部分教师,提高师资质量。“停改撤”并举,“冷门”专业分类建设。通过转专业这个“市场化”调节机制调整专业规模,对于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停止招生乃至撤销专业,如停止招生了近4年转出率都较高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撤销了生物科学;对于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实行扶持保护,进行精细化培养,如民族学专业,通过与中南民族大学实施联合培养、与景宁县政府定向委培等方式培养。资源的大力倾斜和“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充分调动了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师资结构的调整加入也使专业师资队伍力量更加强大。通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专业规模扩大后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全面自主转专业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

1.生源质量大大提升通过实施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20多个省的考生积极报考丽水学院,丽水学院录取名次号不断提升。2.大大提升了专业学习认同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转入人数最多的口腔医学专业情况看,转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原专业录取的学生基本相当,无明显差距,转专业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足。经学校对转专业学生学业情况的调查,转专业学生中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学生干部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在转专业学生组成的2014级财务管理班级中,学习氛围浓厚,70%的学生获得过各级各类奖项。自主转专业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稳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3.激发专业改革新动能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有力推动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纷纷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始业教育,激发了专业建设的改革动力,更专注提升专业的内涵建设,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或做特做优、或做大做强,或做小做精,形成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专业建设氛围,优化了专业结构,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全面自主转专业只是选择性教育的开始,只是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从计划经济的“专业管理”范式走向市场经济的“课程管理”范式的一个过渡政策和补充。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将逐渐淡化,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组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势必进一步扩大。社会需要的是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全面自主转专业在进一步扩大选择权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如在学科知识模块化、课程设置组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使多元化选择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2]王娟娟,欧文军,李周歧,等.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及良性引导机制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30(4):72.

[3]谈小媊,漆丽萍,卢晓东.专业自主选择与跨学科专业建构的实践: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4.

[4]王国银,李凤,周琼.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三维度推进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基于浙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4):25.

作者:倪丽梅 单位: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