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博雅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7 09:54:52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博雅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历史变迁
对于博雅教育理念,应当从语义变迁的视角加以审视,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古希腊是博雅教育思想的发源地。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博雅教育,因其较早从教育角度提出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关怀而被冠以“博雅教育理论之父”的称号。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学校中博雅教育得到早期发展,随后的数百年间曾盛行于欧洲和美国,经过多重的历史语义变迁,逐步臻于完善、深刻,被世界各国接受并广泛用于教育实践。二十世纪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博雅教育理念推动作用最显著者当属美国。其在对英国博雅理念进行不同形式的延续的同时,也对捍卫传统、固守权威的古典教育与绅士德性进行批判,使之以体制化的形式存在于美国的文理学院中。启蒙运动更是将知识、科学、进步与平等、自由的观念联系在一起,“liberal”的语义也越来越被理解为“自由的”(free)与“解放”(liberating)。此后的发展中博雅概念的贵族意涵日渐消解,而转向心智的解放或心智的训练。在这种理解之下,博雅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宽度拓展、批判能力培养与思维方式训练等。发展至今,按照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韦杰里乌斯的阐释,博雅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作为一种经典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博雅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从概念和语言的角度反映了整个博雅教育文化实践的变化。通过以上对博雅概念的演进路径的大致还原,不难发现,不管语义如何变迁,其核心概念是自由,目的一直是培养个体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表达的是对生命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博雅教育虽一再演变,至今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未来走向,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这正是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精神文化内核,因而可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以引导人、塑造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系到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等精神财富的持续创造和有效传播。然而由于教育对象的多样化与教育模式单一性的矛盾使得教育内容与方式遭遇瓶颈,加之价值多元化、知识商品化、主体性消解化、网络普及化不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主导功能形成干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普遍处于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局面,“才”的训练正在蚕食“人”的培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与所学知识相背离,反思、适应和创造的特质缺乏,对社会、人类和文化整体价值的认同感出现断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看到知识与技能传授以外的更多责任,自觉承担起人类优良价值观念和文化成就的传承任务,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人才的“灵魂”或“人格”进行的教育活动,必须寻找一种能够以培育人的人格修养为目标,同时又能将审美情趣与知识熏陶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以做到“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而这恰与博雅教育的精髓不谋而合,具体体现在学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
1.从学理性看,两者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目标上具有协同性。在本质上,同为教育现象,博雅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是一致的:博雅教育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提升人,本质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体互动基础上的特定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本质同样在于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在目标上,博雅教育力求使人摆脱庸俗趣味、唤醒卓异潜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以德育人,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因而二者在本质和目标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取“博雅”之“知识广博与品性高雅”之意,实际上是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了要求。
2.从实践性看,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互渗透性,在实施方式上具有相互交融性。博雅教育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致力于构建以知识总体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将一些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高判断和社交能力、加强自由与责任的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中,通过汲取全面的人类知识以启迪心智、自我完善,凭借艺术熏陶、行为示范培养高雅志趣与优雅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并通过关心、理解、尊重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态度,使之充分发挥个体独特性、成为他自己。因而博雅理念对学生的内化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异曲同工。二者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作用发生机制上都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三、博雅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启示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世界趋同的对于理想人格的教育价值取向背景下,高校应抓住发展契机,利用好博雅理念所提供的广阔思路,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一)分层细化,重塑目标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对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首先应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我国的教育方针,针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信仰日趋功利化、价值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在博雅理念的指导下,按照科学性、有效性和发展性形成整体、统一的目标体系。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者在自己的思维中对大学生精神领域施加影响的结果的预见,往往具有一定抽象性,以致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将目标分层、细化并分段实施。
(二)古为今用,拓展教育内容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博雅教育是一种探索人之为人的教育,反对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注重将知识内化为素养与气质,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其对于文化传承的强调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的回应。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校人文道德精神的失落和乏力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本土精神文化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博雅教育对于公正、勇敢、节制、大方、大度、慷慨等德性的重视,还是中国传统教育对智、仁、勇兼备的君子气节的理想追求,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都有着一种与功利目标或职业考虑无关的塑造心智的价值,就是在今天,对世俗和实用主义也具有相当程度的超越性,这是它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所在。
(三)潜移默化,构建文化情境
台湾学者黄坤锦认为校园环境是博雅教育无声的“境教”;金耀基先生也认为,大学在研究与教学之外,尚应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这即是说,大学校园作为“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理性组织”,承担着文化精神传播和延续的重任,应形成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道德文化暗示情境,以“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尔不凡的内涵孜孜以求于自己的学术理想”持续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发挥渗透作用。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熏染和公共仪典场域示范。首先,按照美国著名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师理查德•P•多贝尔的观点,大学校园应该像历史名城,“如同中世纪大教堂的管辖区,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市中心,商业和城市化时代的铁路站和商业中心区”。即大学校园应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多样的历史景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健康、鲜活、有序、厚重的文化教育氛围与科学研究氛围,促进生活在此环境中主体的高尚精神追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产生。其次,高校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社团活动仪式,以及教学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学术活动、民俗节日等仪典活动作为大学文化情境有机组成部分,实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文化、校风教风等精神力量的物化。通过“承载和传递集体信息”并“确认和复制基本的社会关系和公认的价值”,能够使学生在高度的群体情感凝聚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境界。
(四)情理交融,优化评价标准
对于具体的教育活动而言,评价主要发挥检测功能,以检视教育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成绩始终是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这种工具化、数值化、符号化及模式化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本性的压抑,极大地钳制了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和成人为应然取向,断不能单纯沿用此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评价机制。博雅教育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是超越了唯知教育的大教育观,教育过程不是灌输式的,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因而只有当师生双方均在教育活动中产生满足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积极态度体验、并通过移情获得了相似的情感体验时,教育活动才会进入符合人类本性的和谐状态之中。这种情感共鸣直接反映在学生是否能够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和情境的变化而感受到和表现出相应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评价一要讲究艺术,做到情理交融,教师要通过科学化的评价手段掌握学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又要通过关爱、尊重等方式让学生感觉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感性;二要开发多元评价模式,评价主体不再只有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参与合作评价,评价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使其克己修身,力行践履,德行垂范。
作者:金晶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 上一篇:小学作文生本教育理念研究
- 下一篇:大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