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时间:2022-12-23 11:28:41

导语: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必然,也是地方高校破解改革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向。地方高校必须围绕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这个初心,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基本职能,深刻体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地方高校;改革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样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作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应用型转型、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成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发展路径等方面与重点院校有着很大差异,“地方性”既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地方高校发展的潜在动力。结合地方性、彰显人民性,更加突出人民中心地位,既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必然,也是地方高校破解改革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向。本文着重从根本任务、质量建设、服务职能、价值取向等维度,提出地方高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满足学生渴求、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教书育人,立德为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方法论问题。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姓中”“姓社”“姓党”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聚焦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上来、聚焦到党的执政兴邦上来,不断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人才培养,“德”是方向,“才”是保障。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同时,必须着力提升学生能力素质,让他们在“新长征”路上能为、敢为、有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学理必然,也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实现高校自身价值属性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服务面向、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明晰培养目标、搭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能力要求、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对焦社会需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水平,强化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先后召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成为社会共识。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质量这个关键环节。一是完善各类教学标准,确保评价标准“准确性”。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有了标准才能有遵循的尺子、衡量的准绳和监管的刻度。在标准建设中,涉及对事前(教学目标)、事中(教学过程)、事后(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分类把控和精准对焦。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学校专业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各类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明确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条件要求,细化培养步骤,推动教育过程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将目标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结合,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二是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设计,突出教学过程“有效性”。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落脚点,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渠道。课堂质量和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也一再提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设“金课”淘汰“水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改革实践着手,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管理策略、课堂教学评价及培养机制、质量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机制体制改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和智慧教学工具,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广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建设高效课堂;以目标牵引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强化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考核,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健全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三是畅通质量监控渠道,强化信息反馈“能动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持续改进要求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过程检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及时收集课堂信息并反馈至教师或相关教学部门,帮助教师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最终形成教-学-教的闭环结构。它强调教学信息的“能动性”及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反作用”。要利用学生信息员、现代信息技术、实时教学测评、听评课等手段,建立全面信息反馈渠道。同时应结合课堂教学与课程教学,建立长短期两个层面的持续改进机制:一方面通过课堂的实时监督和测评,直接与授课教师、教学工作支持部门等协调沟通,及时完成课堂教学改进,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总体监督及效果评价,获取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围绕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及时完善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基本职能

尽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重使命,但归根结底,高校所有活动均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差异明显。地域特征、学校实力和办学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和重心必须下移,要更加注重地方和行业的需求。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行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方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按照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和区域社会发展要求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库作用,在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文化引领方面加大服务贡献力度,实现教育成果人民共享。一是立足教育功能,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度和满意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作为特殊环节,在“输出”和“输入”两个端口都应当充分考虑人民需求和社会需要。“输出”即向社会提供培养后的高素质人才;“输入”即生源吸纳,包括全日制招生和继续教育。一方面,应坚持产出导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特色中明确办学服务定位,建立专业调整机制,完善校地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及定向生培养体系,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培养要求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为地方发展提供充足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应承当更多社会责任。可以结合精准扶贫进行教育帮扶,在招生方面对建档立卡、“老少边山穷”地区等特定生源给予更多政策倾向,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学历提升计划、国培计划、岗前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促进个人能力提升,满足社会更高需求。二是依托人才优势,加强教研活动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作为区域人才高地与科技高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强对地方的帮助指导,强化教研活动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要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项目、社会调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凸显科技推动力。根据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和区域要求,派驻技术特派员、第一书记,加强对地方发展的技术指导;开展“三下乡”及各类志愿活动,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积极推进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传播。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深刻体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民众福祉。当前,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差距依然很大。地方高校往往是满足区域高等教育需求、解决区域基础人才缺口的主体。但相比重点院校,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地域区位、资金投入、办学设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优质师资缺口较大,人才流失严重,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人民日益提高的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足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更好更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切实践行共享理念,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深刻展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加强优质资源引进和共享。一是平台引进,通过引入高水平精品在线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20年,为保障“停课不停学”,教育部组织二十余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学习方案,2.4万余门优质在线课程面向广大地方院校学生免费开放。全国两亿多人次的大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首次。在线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它对高等教育的改变是历史性和革命性的。更为重要的是数千万计地方高校学生享受到了难得的高水平课程学习,得到了与发达地区、重点院校同样的学习机会,这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推进作用是巨大的。但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这种特殊之举变成常态化的资源共享还有待解决。二是实施校际学分互认。要不断深化校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积极开展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高水平大学优质资源的需求;同时,大力推动学分制改革,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为学分互认建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解决既“有”则“享”的问题,即当拥有优质资源时怎样保证学生切实能够享有并充分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重点院校或发达地区院校有着强大的经济支撑,无论是学校资源建设还是学生家庭经济基础都相对更能提供或更容易享有更好更优的教育资源。而地方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院校,本身办学经费有限,且大部分生源来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经济上的巨大差距也实际上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正常延展。这就要求高校或地方更加注重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不公平的心理观感和实际影响。要在完善奖助学金体系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大资助力度、宽度,实施大数据精准识别,确保资助有效性。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线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等体系,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优势作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谢红星.地方高校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N].光明日报,2018-6-25(5).

作者:于亮 蓝春亮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