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

时间:2022-06-15 11:29:28

导语: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

摘要: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耦合联系,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切合关系对于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问题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进行耦合构建,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学校教育;课程耦合

1前言

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切合关系对于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试图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2019年7月25日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到,坚持传承弘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讲好武术文化故事,体现中国武术精神,展示中国武术形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国家体育健康战略的实施下,大力推进并创新武术进校园活动,对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

2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状态的要素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学校,校园整体的氛围趋向于重操作、重技术,学校的整体教育导向注重了就业和能力的本位特点。“专业教育、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基本认同的价值目标追求。[2]但在具体课程实施中,也会偏激的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同,使得非专业课程的太极拳教学弱化,忽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轻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所反映的是以“太极拳内容”为代表的体育学科教学相对于以“机械操作与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理工科,在职业院校表现出弱视地位的边缘化现象。2.1太极拳教学内容显现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培养形式使所招收的学生生源,多在技能学习上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随着00后步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维,对于新事物的思考方式简单化,对于自媒体形式的内容更加热衷,带来的是网络信息媒体下自主化认识。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影响下的00后学生,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唯我个性。面对这样具有特殊性格的学生生源,在接受传统教育内容浓厚的太极拳教学中,出现了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太极拳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首先,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便捷,学生处于生活基本不用动,学习基本网络获取的状态。年轻的学生对便利的生活方式过于依赖,对于锻炼的意识表现缺乏,进而带来的是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变得不高。社会节奏步伐的加快,使学生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情绪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加上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青年阶段,对太极拳这种缓慢的练习形式并没有特别的学习动力。其次,面对学校将更多的学生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和专业活动的实施现状,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实质性目标,太极拳教学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进行让步,造成开展的形式得不到重视,内容也进行了简捷化的处理。而且以单一技术动作为主的球类课程,相对于太极拳课程的连续性多组合动作学习形式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使得太极拳课程竞争力变得不足,致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表现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1978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之后,太极拳被放到了很重要的高度,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和国际影响,但对于太极拳本身也带来不少负向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太极拳的宣传受到了各方利益化的驱使,与“虚假”、“俗套”、“伪作”等字眼联系到了一起,“失真”现象的频繁出现,也让太极拳变得无趣而不忍直视。健身意识的逐年增强,关注更多的是外在动作的演练,受众以老人和病弱居多,这种对太极拳的社会认知亦如此,对于内在与中国传统相连的文化则也并不在意,更别说对制其敌而不伤其敌的求和精神的理解,使太极拳的文化变得高深而不容触动,致使学生对太极拳文化产生淡漠感。2.2太极拳课程机制浮现的问题。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的现代化改革,在针对学生体育选修机制上,基本采用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即在规定的课程项目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喜欢的老师,拥有了课程的选择权,但在具体的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阻碍性问题。如,由于对选课内容的理想化,有部分学生对太极拳课程抱有对抗的心理,但限于课程内容管理的需要,不能有太多的肢体对抗,使得现实课程没有达到期望,于是产生了厌倦;选课态度的消极化,导致对课程产生倦怠感;选课时间的集中化,造成所选课程项目不是预期的结果等问题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表现的特殊性。2.3太极拳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复杂过程中,不外乎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要素构成。教学过程呈现的特殊化现象,需要更加明确在此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加强其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其目的是使学生与时俱进的得到发展和培养。[3]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授课教师应当最先进行反思,教师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是否专业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事情,这是课程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不适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学生的指导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职业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太极拳课程的初始期待,是基于自身对该课程的理想状态,但与现实课程存在较大反差,会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从而阻碍太极拳课程本身魅力的展现。其次,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在不进行精深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基本动作的学习是较为简单的,这也是太极拳超然于武术之外,被广泛推广的原因,正是这种“内练精深,外练简单”的技术形式,在学生看来兴致全无。太极拳存在的套路化形式使得该项目具有连续性,起承转折,连绵不断的运动特点,使得学生必须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学习量的增加会使学生变得消极化并产生倦怠感。另外,学生在课程选择的流畅度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也会使学生在接受太极拳课程受到阻碍。在没有选择到其他心仪的课程而被迫选修太极拳课程,或者是强制进行单项的太极拳课程选择的问题出现时,都会对教学过程的发展带来阻碍。

3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协调的构建

3.1学校教育人文传承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人文传承的知识和精神的传承进行耦合联系,太极拳教学对技术专业课程的强调,以及技术为重的教育价值,要与学校教育中人文价值相互融合,在重视教学课程重要性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个性。要在太极拳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关怀和价值尊重,以维持人文层面的求实求善。太极拳教学强调知识技术的传承,要将培养实用精神和体质发展作为目标。学校教育的人文属性则是要关注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引导,两者的互补发展会对太极拳教学中某些失衡状态进行调整,并会促使在教学中将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学生学习的时间上进行延续,在空间上进行交流,对太极拳文化起到保存和传承的作用。3.2学校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用和创新的持续进行耦合联系,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将分数、成绩、名次等同于知识、能力和地位的固有认知,是当下教学的普遍问题,而强迫性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在同一化的标准中剥离出丰富性,变得呆滞和缺乏灵性,刻板的动作教学形式会使学生成为缺乏个性的机体,没有了勇气的担当,剩下的只是焦躁的不良情绪和疲软的身体状态。[4]发挥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功能是为促进太极拳教学的可以更好的推进,将实用和创新融入到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拳教学进行深化和完善,将技术模式和教学管理变得更加合理和具有可持续性。3.3学校教育课程结构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均衡的合理进行耦合联系,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学分的比例,适当增加体质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大太极拳选修课在学时上的分配,创建太极拳模块式课程教学形式,避免减轻太极拳课程的压缩,这样才能增加太极拳在课程结构中影响。通过课程的优化来扩大太极拳教学的知识面,通过课程的均衡性调整使太极拳教学在学生整个学校教育结构中进行的纵深发展,并不断照顾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更加调动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太极拳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合理的知识和技术的建构。

4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

4.1加强人文传承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中,技术教学占据主要内容,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内容也需要并进增加,是顺应高等教育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规范要求,在太极拳技术教学的同时,不断渗入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格教育,这也是当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现。在教授学生太极拳内容中,使学生的外在心理倾向产生对新事物的稳定和求同状态,并不断贯彻国家对多民族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和方针,促进民族团结和保持爱国主义意识。在太极拳技术实用的时候,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使其建立团结合作,以及正确的同学友谊,并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之间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和风俗习惯,学会宽容、忍让、妥协和合作等良好行为。教师在太极拳技术讲解的同时,传递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知道要尊师重道,认识到中华文明对追求“中和”的处事之风,了解这是本民族的性格,是对和平向往的方式。在太极拳动作拆解中,加强对“点到为止”行为方式的理解,不是畏惧强权,而是相互尊重,包容和谐的礼让之行。通过在太极拳技术教学中不断进行人文传承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正确的发展。4.2加强教学技术创新。在太极拳教学中课程技术的创新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这可以激发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积极性,而“教什么就学什么”的课程教学,会使课堂变得刻板和沉默,使学生失去对太极拳学习的期望。在完成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程交流,在问题交流中增加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公众号、公共邮箱、教学管理平台等多种网络工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太极拳教学的诉求内容,这样也可以在短暂的课程周期内将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更热衷于肢体的交流,在对太极拳教学危险的高度控制下增加实用技术环节的内容,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体会,更加了解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并会在未来出现理想化的实践运用。4.3加强课程结构改革。加强太极拳教学过程的能动性改革,也是推进课程发展的主要措施。教师应在传统套路评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多人之间的太极拳技术实用模拟考核内容,或者学生根据太极拳所学进行某种场景的技术内容创编,并以个人和多人形式演绎,这样不仅可以将所学内容进行思维的内部消化,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仅将太极拳传统的套路形式进行了技术动作的教授传承,而且也顺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进行自我意识的创作。在太极拳学习之中,享受符合自身个性的快乐,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锻炼。《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5]职业院校可以进行太极拳的校园表演竞赛,采取各种形式的舞台美学表现力,在不违背武术形态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竞赛的创新交流,也可以达到美育的作用。开放式的太极拳课程技术创新,是满足高效课程教学的目标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EB/OL].

[2]熊秀琼.基于“00后”特点的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探索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8):101.

[3]纪德奎,张连生,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9.

[4]刘欣然,黄玲.“单向度”的教育规训与体育超越——技术时代学校体育的哲学省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06-314.

[5]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作者:李康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