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11-06 03:24:48

导语:终身体育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终身体育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就需要对体育教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本文立足于终身体育教学的特点,从多个方面入手就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展开探索,并总结出一些客观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素养;理念;改革

当前,由于素质教育的深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出现了转向,尤其是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将视角转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来。终身体育,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之中都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其参与主体是整个社会范畴在内的全体成员,同时强调人们在锻炼时间上的宽广程度,有利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整个过程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了必要的尊重,但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经常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和指导,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更不谈提升终身体育意识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具体的实施路径展开深入探究。

一、教学思想的融入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将终身体育思想纳入其中,并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制定教学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在提高体育运行技能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放在一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时刻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放在核心位置,注重长远效应;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必要时可以让体育教学走出校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向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思想。如此,学生便能重新认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转变学习思想,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活动的落实

将终身体育思想落实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可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进行开展。当然,体育活动的形式也不局限于校内,还可以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做好衔接,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项目,如健美操、拉丁舞、游泳、自卫防身术武术等,以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另外,还可以在终身体育视域下根据实际构建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让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参与俱乐部,如女生参与运动负荷相对较低、不那么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男生参与对抗性较为激烈的体育项目等。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学队伍的强化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依赖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所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进修来丰富自身的知识,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真正从传授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定位,做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和指导者,成为积极应对终身体育框架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者。另外,还要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总结不足,积极创新,深入推行终身体育,保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改革顺利运行。

四、教学评价的完善

如果单纯以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为评价指标,那么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使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热情,两极分化严重,且有失公平。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必须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主,综合考虑日常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真正发挥体育评价体系的功能。

五、结语

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有问题也有阻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将终身体育思想渗入其中,通过体育学习过程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高职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迎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树博.从终身体育出发改革高职体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204.

[2]潘杰.由终身体育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2-73.

[3]胡勇,范丽琼,胡宗列.浅谈高职体育教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2):98-99.

作者:杜电电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