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红色资源转化思路

时间:2022-04-23 03:34:29

导语:教育教学红色资源转化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教学红色资源转化思路

一、红色资源内容的教育意蕴阐析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遗存,其内容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和鲜活的现实性,呈现三性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特性,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意蕴:

(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都产生大量红色资源,可以说红色资源与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相伴随、相印证。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形态的中国化范式展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理论资源也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成果———思想,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以纪念馆、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为代表,都是具有鲜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都是内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建理论、政治斗争的路线和艺术、建军思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也在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并不多,主要有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江西新建县的“小平小道”、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居、江苏江阴的华西村、深圳的邓小平塑像广场等,然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却十分丰富,如小岗精神、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深圳精神、浦东精神等。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境界

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其内容重点体现在具有党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上,它涵盖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及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无私献身的英勇奋斗精神,展现着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贵州的息峰集中营、红军长征遗址等,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所留下的遗址和文献,是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井冈山、大别山、西柏坡、大庆油田、抗美援朝等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所留下的遗址,是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深刻教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对党员、师生,还是对广大群众,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时都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当然,上述所列红色资源的各项教育意义并非各自独据,而是相互包含并统一于理想信念教育系列,都是红色资源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利用红色资源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鲜明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

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的救亡与振兴而浴血奋斗中所遗留下的红色资源,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色资源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频仍、艰苦备尝时期,伟大的抗日战争进一步锻造了中华儿女的坚贞不屈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留存下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及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事迹,如抗日敌后根据地遗址、平型关战场遗址、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杨虎城、赵一曼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西沙海战、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等保家卫国战斗遗址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爱国英雄。这些不朽的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典型写照,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道德楷模的典范性红色资源,还蕴涵着感人肺腑、振聋发聩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教育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等时代英雄的事迹及精神,他们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的典型化身,是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对青年一代进行“三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用得着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多元化思潮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三观”教育和道德示范作用,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对于弘扬主旋律,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优势。

(四)深厚的文化素养蕴涵

红色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不仅表现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还表现在创新、创造和求实、求是的新文化创造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有在根据地、边区、解放区等红色区域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所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这些红色文化既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理念,又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到今天,这种红色文化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仍受大众的欢迎,如《长征》、《延安颂》等[1]。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上。主要有: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抗洪抗震救灾、青藏铁路精神、孔繁森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他们在推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中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新文化,形成了永远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奋斗精神和创新价值观,可以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

(五)生动的实践育人效能。

红色资源作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资源,在学校实践育人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红色资源的存在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的特点,可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体念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与熏陶,这是学生在第一课堂所无法体会到的。例如,凡参观过渣滓洞、白公馆、息峰集中营的学生,他们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感和思想的洗礼,这是任何一堂思政课的教育效果都不可比拟的。二是通过对红色资源的考察实践,可以起到德育过程的感悟和美育作用。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学生通过亲临其境,很容易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战斗的情境,从而感悟到革命者的伟大抱负和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由于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陶冶,也是一次美育的历程———深受山美、水美、革命者的心灵美的综合熏陶。

二、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模式

红色资源是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只有经过教育教学环节的应用,才能成为优质资源,究其原因,一是红色资源的诞生和存在是历史的自然产物,并非为教育教学所专有,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发掘其教育意义;二是在于时代的变迁,受众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原生态红色资源的意义需要经过发掘研究,赋予时代意义的转化利用,才能为新受众所接受;三是红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亦有利于促进红色资源的研究应用[2]。由此看来,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教育应用,可使之边际效用最大,发挥作用最佳,进而优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转化利用?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教育利用模式,笔者为之总结概括如下:

(一)单向灌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觉是以灌输为前提条件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3]。灌输的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单向灌输模式、双向互动灌输模式。单向灌输模式也称“直接告知式”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典型范例,它虽然在教学改革中所获诟病甚多,但一直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优势是直接启迪,信息量大,理论深厚,说服力强。红色资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接触或了解到,大部分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唯有借助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职业优势,把红色资源及其意义“直接告知”学生,使到受教育者在更广的范围、更深意义上了解和把握红色资源及其精髓。

(二)交流互动模式

交流互动式也是一种灌输模式,“直接告知”式教学的弊端是在传授式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和结论的告知方式,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地听、记、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受到遏制,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交流互动式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讲授引导+交流互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是一个系列的学习过程。当红色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师讲授引导可以是“直接告知”式,同时加入启发式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启迪学生利用红色资源自主学习,进而引发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单向灌输模式与交流互动模式的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常用、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三)潜移默化模式

潜移默化模式就是把红色教育资源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思想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重视红色资源在情感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红色资源德育之美中拥有一片纯净、美好的蓝天,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趣味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教育理论认为,兴趣是教育的最好老师,趣味的教育力量更多地依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许多红色资源都具形象直观性和情感鲜明性,是引起学生趣味感的前提,随着学生对红色资源形象和情感的接纳,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也就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红色资源的遗址、景点;图片、视频;文学艺术作品;红色资源的艺术再现形式,如演讲朗诵、歌咏表演、纪念雕塑和纪念馆等,都是潜移默化教育的最好题材。教学活动、党团活动、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发挥红色资源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

(四)学科渗透模式

红色资源学科渗透利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为相关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利用提供素材。红色资源题材广、种类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是学科渗透利用的优质资源,如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都是直接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研究的主要学科,这些学科无论是科研上还是教学上都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运用,而且学科间经常需要交叉渗透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研究;二是红色资源通过各学科研究和教学而实现育人功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运用进行育人,不同学科在运用红色资源育人上各有其独特效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直接思想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学科更具理论说服和“三观”塑造功效;政治学、历史学、党史党建等学科更具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更具方法论意义;文学更具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因此,学科渗透模式是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尤为高校所常用。

(五)全面融入模式

全面融入模式是指红色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做到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都有对红色资源的积极运用。全面融入模式表现在教学环节上恰当地运用红色资源、活动育人中经常运用红色资源、环境育人中处处可见红色资源、党建育人中着重运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中深入红色资源、文化育人中弘扬红色资源精神。

三、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路径选择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途径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和上面的利用模式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一)教材渗透、课堂融入

具体而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相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与之相配套。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红色资源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对接,如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红色资源联系起来讲授,有条件的,可亲临现场讲授;其二是把思政课的讲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大学生到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知识互补渗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红色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其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堂的结合,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魅力,如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文化展览,举行红色实践报告会、定期播放红色经典电影,举办红色主题摄影展、组建红色作品读书沙龙等。这种教材渗透、课堂教学融入形式,既有利于改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网络开发、多媒体应用

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一批红色教育资源网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红色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为了使红色资源成为学校和各级政府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各红色资源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和远程教育机构,使红色资源借助网络走出深山僻壤,让更多人通过远程方式接受红色资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红色资源专题教学资源库,广纳具有红色资源属性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教学课件等电子资源,以供教学教育使用,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教育网页,将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课件和文字资料等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开发红色游戏网站;或利用全维模拟技术,开发网上全维虚拟红色景点游览系统等,使授众在游戏娱乐中“近距离”接受红色资源教育。

(三)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最受欢迎的途径之一。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国家重大纪念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瞻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缅怀革命先烈;在党、团活动日,组织红色专题教育活动,探访红色圣地、拜访革命前辈;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活动,与街道文化站联合举行红歌歌咏比赛、“建党九十周年庆典晚会”等等,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最佳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红色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是在校园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利用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以营造红色文化的宣传氛围。

(四)唱阅经典、艺术表现

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二是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实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三是开展红色经典文学颂读、红色经典图文展示、红色经典影片赏析、红色经典演讲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唱阅红色经典、艺术表现红色文化的方式,拓展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形成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红色教育氛围,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从而牢固其思想信念。

(五)实践体验、场景再现

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和直接感悟是实现教育资源转化的直接途径。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和开拓者的深深印记。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模拟当时的生活、战斗、工作场景,会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例如,武汉大学就曾组织大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实践育人活动,在革命老区开展社会调研,深入老区体验红色教育,分别前往江西井冈山、湖南刘家坪、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穿一身红军服、吃一顿红军餐、访一个红军寨、走一段红军路、学一首红军歌、感受一段红军深情、重温一遍红军誓词、追忆一位红军将领、寻访一片红军战场、参观一个红军纪念馆”的“十个一”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情景回放、现场感受、亲身体验,使他们深入领会了长征精神,感受了红军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深情,更真切地感悟到当年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积极乐观、众志成城、共同御敌的革命热情,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4]。

(六)各方参与、形成合力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物质财政保障。政府和学校的财政物资及政策扶持是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的红色资源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的创作和再现、红色资源的科研开发等,均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撑和出台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运作;为了更好利用红色资源,需要对教师和政工干部进行红色资源知识培养和实地考察、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等实践体验活动、需要引导教师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均需要社会和学校的经费支持;在校园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因此,政府和学校的财政物资支持,是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和保障。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合力。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教育活动,离不开师资队伍支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没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再多的教育资源也只是一种摆设,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政工型师资队伍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如高校政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团委干部等;而为数不少的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红色教育资源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力量,如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教师和科研队伍,他们的专业与红色资源的利用较为直接或接近,他们中许多师资可以成为红色资源的研究者、教学者和传播者;此处,社会上许多从事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的专家学者,也是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特殊“师资队伍”。3.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提升研究和应用水平。红色资源的利用研究应走学科化道路,通过学科建设途径提升其研究和应用水平。目前许多学科都可容纳红色资源的应用研究,如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是研究红色资源利用的最佳平台。加强红色资源的学科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的水平,也有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目前相关学科研究的现状看,得到学科支撑的红色资源研究领域,不断产生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为红色资源的研究利用拓展了前景。但该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的空间仍很大,学校和政府科研主管部门应重视对有关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持,在学科建设、团队整合、课题立项,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更多学者投入该项研究,以提升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水平。4.社会舆论给力,营造良好氛围。红色资源的转化利用功在教育,利在社会,应得到社会舆论的正面支持和推动。社会舆论支撑包括党政领导的重视;各种宣传媒体的积极鼓励和传播;社会各界对红色教育活动的接纳和支持;红色资源所在单位对红色资源研究和教育利用的积极配合等。只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大力营造有利于红色资源教育和研究的氛围,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和研究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参与,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才可发挥到最大,教育效果更为彰显。

作者:林春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