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育问题及路径
时间:2022-12-14 03:27:56
导语:浅析高校教育问题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认识的现状
教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往往不过多计较经济回报,社会则不同,让社会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经济动力的现实状况。企业是要盈利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生存和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停留在招之能用的眼前利益前提下,让企业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培养未来可能需要的人才并不符合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少数大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垄断地位和良好的待遇条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缺乏自主培养人才的动力。当前社会上缺乏对于企业应尽社会责任的清晰界定,成为了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除农、林、医、师等贴近群众的专业受到普遍欢迎以外,其余的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往往需要选择基层政府、学校、事业单位等非盈利行业和部门,导致实践内容和时间均受到限制。
二、提高社会实践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环境、人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当前高校的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引领和服务成长为主,其中思想引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思想动态引领方面,只有当大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面临择业困惑时,才能从自身经验角度出发给予相关指导;思想政治教师承担了学校学生管理方面大量的日常工作,由于精力所限难以主动地去关心每一名个体的成长,更多地是一种被动地解决问题式的管理。就业指导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也仅仅是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认识,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作用并不明显。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就业工作成功与否与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直接相关。
三、增加社会实践教育所占高校教育学时的比重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学校教学规划上进行顶端设计。教育部对于大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是有明确规定的,必须确保充足的学时和完成必修的课程,除此以外高校还会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方面开设一些选修的课程,目前社会实践教育中只有部分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才会有相应的学分,其余的社会实践教育不计入学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动力,为提高高校在校学生培养质量,设立独立社会实践教育学分势在必行。通过学校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教育列为必修课程,量化社会实践教育课时,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参与热情;加大学分比例,制定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变思想政治教师动员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主动社会实践,彻底扭转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利局面。
四、探讨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争取提前引入社会资源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在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的就业情况却持续向好,究其根源就在于按着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社会的需求是随时在变化的,高校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一个专业从申请报批到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很难跟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只能主动进行调整。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历多为专科,开设专业多为社会用工量大、知识积累要求不高的专业,教育周期较短,而且就读的后半段基本上是在企业中实习,等到毕业后可以轻松适应具体岗位工作,学生本身也十分认同这种培养模式。在综合类院校中,也完全可以探讨引入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的专业设置难以随时调整,但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相关调整。高校可以提前引入企业人才需求,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并以提前锁定优秀人才、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等方式鼓励企业拿出部分岗位让学生提前介入实际岗位操作技能训练中,延长实际操作周期,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赢。
作者:张正瑞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综述
-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