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创新人才培育
时间:2022-08-06 03:11:32
导语:本科生创新人才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全国高校纷纷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生项目基金”等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直接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进而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提升科研及创新能力。笔者作为一名本科生以及学生会成员,亦亲身参与并组织策划了上述的一些科技文化活动,从中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文化活动的联系有了深切的体会。本文着力从高校科技文化活动的角度来阐述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思考。
高校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校的倡导支持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立足专业学习,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所开展的科技普及、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此类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如: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制度等等。而在笔者参与并了解的高校文化科技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对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看法。
一、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科技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为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及创新基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探索出一些规律,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第一,盲目追求高标准,忽视操作性。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出物质、精神、思想和艺术相统一的文化活动”,“要打造一流的、全面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品牌活动”等等,可是这些高标准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究竟如何?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活动的建设偏离了师生的需要,一个个活动虽然变成了一个个奖杯,却鲜为广大师生所知,其受益面十分有限,大学生未能真正成为大学科研资源的真正分享者。根据资料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早已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等现象,但是具体如何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教师自身没有明确的理念和方法,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进入科研更是难上加难。大多数本科生并不理解什么是科研、不懂得如何创新,对学校提供的科研活动和创新项目更是知之甚少,似乎这些平台只是为极少数优秀同学或学生干部提供的机会,与自己无关。
第二,建设者措施不力,重形式轻内容。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虽然已经认识到科技文化活动对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缺乏由下至上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建设主体的管理引导。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到学生工作部门,单纯地依赖于辅导员队伍、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课余活动。他们举办活动总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为出发点,以形式上的热闹为目的,往往忽视了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带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某些活动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实际只等同于“吹拉弹唱、打球照相”,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等片面地理解为、甚至等同为一些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一些高校过分攀比和重视短期的科研创新成果,盲目地建立了很多创新基地、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形成了功利化和形式化风气。
第三,本科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意识,呈现功利化倾向。随着高校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界线日渐模糊,校园文化的局部有被庸俗文化和社会非理性文化占领的现象。一些学生刻意追求所谓时尚的东西,经常以张扬个性为出发点,重娱乐不重高雅,忽略学术和创新成分,对高校举办的科技文化活动感到厌倦。部分学生勉强参与校园活动,也仅仅是为了加点综合测评分,带有严重的功利性。此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各学校都面临着经费、场地等问题,这些也是制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筹集资金开展活动,一些带有商业气氛的讲座或赞助活动越来越多,校园中随处可见设计大赛、挑战杯等比赛的横幅。这种现象迫使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机械地承载着赞助商的企业文化,严重淡化了科研及创新的价值意义,久而久之会模糊学生的理解、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由高校科技文化活动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对策
广泛开展高校科技文化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是把本科生吸引到科研领域,进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目前,高校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倾向于片面地强调创新是一种能力,将创新定位在尖端人才的科研攻关,通过创新成果判断创新。但是,创新是多层面的,如果把培养创新精神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反而不利于创新的发展。创造力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心理品质、潜在的心理素质,不以最终是否产生创造性产品为评定标准。创新精神是本科生多方面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求实精神等创新精神也不是一种绝对的能力,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和敢于创新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时,应该遵循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内涵,其任务在于培养和发现本科生的创新潜能。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公平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每个学生的创新品质都可以得到发展,这是校园文化应该追求的目标。树立人人都可创新的理念,创新不是特殊能力,是人人都可以修得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质。因此,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开展高雅艺术、名人进校园、创新竞赛、辩论赛、人文社科讲座、科技作品大赛等科研活动,而是满足本科生的成长需要,培养本科生自觉自愿的创新品德。
第二,稳抓新生基础。我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基础薄弱,应该从大一开始在尽可能多的课程中加入探究式学习,通过新生体验等措施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创新思想、独立生活、自主学习。
第三,注重交流技能。针对目前本科生作业相互抄袭、弄虚作假的现象,应该注重交流和写作能力的考察。因为口头和书面表达的组织过程也是思考过程的一部分,任何事情只有想得清楚,才说得明白。在交流和写作的明确要求下,学生会主动思考,经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他们对复杂信息的整理、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四,关注学生,关注老师。首先,应该把创新精神作为支柱,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观念和氛围,鼓励形成科研创新的校风和学风,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充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帮助教师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唤起学生的科研激情和探索欲望。第五,把科研贯穿于课堂。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掌握知识这个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推进本科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同时,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巩固专业基础,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建设精品课程、加快网络课程,让学生有资本、有知识、有基础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 上一篇:档案局上年纪检监察总结
- 下一篇:工具理性文化与伦理型文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