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困难及对策
时间:2022-08-04 05:08:37
导语: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困难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产业作为污染小、利润大、带动性强的朝阳产业,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就近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就业,为区域发展开拓出更大的空间。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开始,国家就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今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将文化产业单列为九大方面之一,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达州要实现追干跨越,加快发展,必须壮大文化产业。
一、达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达州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广告业、网络文化服务、文化娱乐体育业、艺术培训市场、传统工艺品业等虽都有所发展,但与周边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尚处于起始阶段,且步伐较慢,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尚未发挥出其辐射带动的综合性功能。这与达州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不相匹配,与实现“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的目标也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经济收益不大据统计,达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幅度。2006—2010年,文化产业平均增幅为12%,低于全国平均增幅17%以上的水平。与同期GDP增长幅度相比,也低2个多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7979万元,仅增长9.8%,其增幅低于GDP4.4个百分点。而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增幅一般高于GDP增幅6到8个百分点。另外,达州文化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较低。据调查,达州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07、2008、2009三年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42%、0.41%、0.41%;2010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相关产业总收入仅占全市GDP的3.5%,虽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地区的5%左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二)带动力不足达州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力不明显,在带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也发挥不足。过去五年,文化产业累计新增就业39.3万人,仅占社会就业结构的3%,而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可以吸纳就业总人数的1/10左右(甚至更多)的就业者。
(三)规模小,层次低一方面,全市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较少,没有本地的龙头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最基本的文化企业状态——家庭式作坊都较少。全市文化产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文化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渠县刘氏竹编也面临濒危状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动漫、娱乐体育用品生产等产业在达州几乎为零,而提供文化服务的拍卖市场刚刚起步,融资机构、评估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几乎没有。
二、制约达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达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助力“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入分析制约达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方能“对症下药”。
(一)意识未转变,重视不够长期以来,达州以抓工业和农业为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既没有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组织机构(现在文广局刚成立了一个文化产业科),也没有高端会议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没有舆论方面的有效宣传,以致全市上下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模糊,对发展文化产业冷漠以待。这是导致达州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关键所在。
(二)思想不开放,因循守旧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达州在定位文化品牌时,往往过于依赖本身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和开发,因循守旧,而缺少受众意识。如依托巴人遗址定位巴人文化品牌,依托张爱萍定位红色文化品牌等。这些思路没有错,但势必难以规避周边资源同质化现象带来的制约和束缚,这将直接限制达州文化品牌的进一步推广和宣传,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体制改革缓,规划缺失达州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长期以来,文化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着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对文化建设采取单一管理模式,由政府包揽,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致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规划方面,也缺乏一个清晰、明确、高规格的、长期的整体方案,对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
(四)政策扶持弱,资金短缺
1.财政政策不到位。文化企业中八成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就业人数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但同时,这些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经营不稳定、资金需求量大,前期投入大,迫切需要政府的扶持。达州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主要依赖其自身的积累,财政投资很难惠及到这些文化企业,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往往不能真正到位,阻碍了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2.社会融资不到位。从全国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受投资者关注的产业领域。但就达州文化产业发展来看,社会融资力度还是相对较弱的。今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批准的大竹百岛湖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申请的2亿元贷款,仍是达州首笔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贷款。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市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风险控制以及企业战略的评估,都缺少经验,导致目前资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往往希望与大资本对接;而达州的文化产业本来起步较晚,中小型文化企业大多呈现弱散小的特点,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收益数据来,因而缺乏吸引资本的实力。
(五)人才缺口大,支撑不足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运作的领域。因而它对文化艺术人员、高科技人才、文化产业的经营、策划人员,尤其是文化管理人员的知识、治理和综合文化素质等能力结构要求很高。达州现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的能力素质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既懂文化建设规律、又懂市场管理经营的人才缺乏,高级管理人才更是奇缺。虽然四川文理学院专门开设了文化与传媒系,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但其专业设置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方面,尚不能达到为达州文化产业发展输送各类人才的要求。
三、发展达州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达州应以此为指导,突破约束,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一)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认识破除传统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是推动达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应做到两个转变:
1.转变文化是社会经济附庸的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是软硬实力的认识。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看成是拉动内需、确保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和重要工作来抓,成立发展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牵头,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各种对外招商引资活动应力求做到不缺文化产业项目的参与。
2.转变政府全包全揽的观念,增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认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政府通过发挥引导、扶持、协调、推动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引领文化方向,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市场运作,则能更好地配置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达州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部门实现从主要是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主要是面向直属单位的微观管理向面向全社会的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是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宏观调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同时,开渠引流,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达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源源不断地涌进达州,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
(二)创新思路,增强市场意识
1.翻新做大做深已有的文化产品,持续打造文化品牌。从发展周期来看,事物往往会遵循“孕育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周期曲线。要促使文化产品从孕育期发展到成熟期,或防止文化产品从成熟期快速进入衰退期,都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所以,为保证达州现有文化产品生命之树长青,就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元九登高节”为例,要实现进一步突破,现在亟需对受众需求、产品及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受众市场的变化,从而对产品形象识别系统进行及时调整。通过调整,丰富文化内涵,提供更加完善全面的服务,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满足受众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实现该节的自我超越,真正体现品牌效应。
2.无中生有,挖掘开发新的文化品牌。局限于本地现有文化资源来从事文化生产,是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短视和迷惘。达州可以借鉴深圳修建“世界之窗”、遂宁打造“中国•死海”等方式,挖掘开发新的文化品牌,做到人无我有。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创新,市场配置资源,把文化做活,以产生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改革体制,科学统筹规划
1.加快转企改制。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公司化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文化产业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党政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
2.搞好规划。充分发挥达州本地文化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组建“文化产业规划小组”,并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研究学院(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以制定达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规划应有全国和全球的视野,并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力争30年50年不落伍。要按照“系统调研、摸清家底、创意品牌、集中打造、联动造势、整体推出”的思路,搞好近、中、远期规划,将资源分类开发: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资源再生性好、具备良好市场前景的资源,比如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业、民俗演艺业、农村工艺品加工业等,进行近期开发;对具有一般性资源,可再生性、可市场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投入且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投资效益不高的文化资源,更多地考虑中远期开发。
(四)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到位。
1.加大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尽快出台本地成体系的扶持政策。要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做大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培育中介机构。达州正在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首先要明确进入产业园的企业认定办法、政策扶持方式、金融平台支持、用地取得途径、政府监管规则、产业发展指南、人才激励措施等等,让各种市场主体看清楚或是找到盈利模式,刺激其投资冲动,帮助其发展壮大。2.加强服务。要建立文化领域并联审批平台,将民营文化企业行政审批纳入到服务平台体系,增强审批工作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打造高效便捷的办事平台。
3.加大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初期,资金的作用尤为重要,各级政府要设立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与财政收入保持同比例增长。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应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同时,在财政注资的引导下,鼓励金融资本参与,有效发挥金融资本和财政资金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可以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中心”(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积极宣传,以使文化企业能了解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也可准确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促进投资主体和文化企业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
(五)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并举
1.引进人才。要努力营造一个“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畅通用人渠道,激活用人机制;启动文化产业人才发现计划,安排专门资金用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交流和引进;同时制定人才专项用房政策,并为引进人才在达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方便。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宜居乐居”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多样性和宽容包容能力,提高市民素质,并加强城市便利性设施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
2.培养人才。针对达州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利用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资源优势,改进高校文化创意学科的师资结构,优化高教和职教资源,为企业与高校搭建桥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相关人才:一是定向为大集团或重点项目培养专业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二是由几个大集团来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奖学基金”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可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三是让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跟踪、参与市内、省内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其专业素养,积累市场经验;四是加大与国内著名文化产业机构的信息交流,以保证高质量地培养出一大批有关人才。另外,可借鉴南京“文化创意梯队工程”的做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奠定良好的文化创意基础,从而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文化创意后备人才队伍。
(六)集群发展,突出产业特色达州文化产业要改变规模小,门类少,带动力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状,必须走产业集群的道路。文化产业从实质上说,就是以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经营为特点的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群同处于一个产业链上,呈现横向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资源和经济要素利用率高,企业间互补性强,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共享等便利条件。所以,只有集中资源,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才能形成文化竞争力,然后挟优势文化产业扩张壮大。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成立文化产业园。建好文化产业园,一是要有产业链,二是要专业化,三是要有品牌,四是要有规模,五是要有人才培训,六是要成为专业化的文化产品交易或文化服务中心(比如依托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在产业园建一个全国民间工艺原材料加工半成品集散地),七是要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先进文化和消费者权益,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达州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 上一篇:国内职业教育学科研究进展及不足
- 下一篇:电子商务模拟运行教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