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应试教育
时间:2022-07-18 04:46:13
导语:艺术设计应试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德国包豪斯(Bauhaus)学院开始,就强调了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先进的中国艺术教育工作者将这种模式引进中国。但当时的中国工业相对落后,艺术设计教育的博兴和艺术家、设计师的数量相对较少,使好多学院教育很难满足这种教育需求,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作为专业学习效果的主要考核的依据。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达和网络系统的不断普及,教育和企业,设计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直接话语的可能,基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教师、设计师频繁交流的新的教育语境必将被建立。
1从一道试题说起
有这样一道试题:简述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不少于10个)。学生做了这样的书面回答: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条例与反复;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乍看起来,回答得很好,但详问之,却很少有学生作出恰当解释。显然在应试教育的灌输下,大家已经淡忘了美学原理的来源和原理本身的相对性,这对艺术设计学生高阶学习和将来的设计是极为不利的。包豪斯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对美的客观归纳,其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当属其中经典。但许多中国的学者却将这种思维看做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宝,在民间艺术品上仍然套用三大构成的原则,结果是邯郸学步,最终把民间艺术搞成了四不像。不同的实践必然产生不同的审美,理论和实践的错位或脱节,必然产生设计的怪胎。体现在应试教育上就是:不是所有符合三大构成的设计都一定是好作品,民间艺术发展和教学如果也用此来“削足适履”,必然会使教育模式陷于僵硬。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大量的后现代思想潮起云涌,激进的哲学思辨模式和激进的艺术家试图发现或重建一种非现代的、全新的审美秩序。乍一看似乎有些玩世不恭,但细细品味,却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工业的负面影响、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环境上的非常认真的思索。有些中国的设计教育者还没有深究这种艺术产生的根源,就生硬地把它们弄了过来,完全无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老百姓的审美趣味,生硬地将一些功能上“不实用”、外观上“不美观”的另类设计机械地摆在学生面前,自诩为后现代。事实上,除了让人觉得怪异和突兀之外,最大的效应就是让许多艺术设计投机者觉得艺术设计是人人可做的、肤浅的劳动。借助商业的炒作,这种设计冠冕堂皇地说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实际上却进行了大众审美心理的迷惑。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成熟,这必将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厄运。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建立在知识相对固定,受教育对象被动接受和机械接受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有些知识甚至是强行灌输、脱离实际的,这显然是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2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考查内容、师生关系、考生关系、考试环境、考察时间、批审方法的相对固定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考查内容上。新的教育语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行为导向在应试内容,这是忽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的。知识是永远都学不玩的,学习者通过掌握部分知识而得到好的学习方法,则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2)在师生关系上。应试教育在考试过程中将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了分离,应试使师生对知识的解决神秘化,绝大多数成绩成为教师评判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基于教师评价的、单方面的简单量化,很难在尊重学习者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而学习者最终的学习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进行问题的解决。
3)在考试环境、考试时间上。传统的应试考试,为求得公平的应试环境往往对考试时间和考试工具进行限定,现行普及的信息工具的利用,超时完成考试任务被认为是非法的、违规的。实际上造成脱离实际的刻意虚拟,使复杂任务变得脱离实际的复杂。
3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艺术设计教育语境
艺术设计是复杂的劳动,兼有包括艺术和科技、想象与技艺在内的多重要求。传统的艺术教育创造了温和的教育土壤,将设计的原理搬进象牙塔,并部分地或确切地说是象征性地引进一些实践。然后经常性邀请象牙塔之外的专家、学者、设计师来讲座,就如同给土壤“浇水施肥”,最终实现教育的丰收的是落实到一场场考试上。这种教育方式一度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将继续占有重要地位。但互联网的出现,却彻底打破这种祥和与宁静,学生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与专家学者面对面。大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关联主义”“黑箱理论”等大量的学习思维在互联网技术的联姻下,使传统的教育对艺术设计的学习者的束缚渐至解体。这种学习的速度、广度、深度对传统教育产生立体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对传统的应试方式来说是致命的!
4结语
面对日新的艺术设计教育语境,只有不断改革旧的不适应的教育评价模式,充分尊重新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才有可能让教育之树常青!
- 上一篇:高新区经济发展措施
- 下一篇:历史学科如何高效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