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改与策略
时间:2022-07-05 11:54:31
导语:英美文学教改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球化是指国家及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交织、融合的状态与过程。换言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突破国家与地区间的疆界,建立起全球性普遍联系的状态与过程即可称之为全球化。“在全球的文化信息氛围中,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成员得以享受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各自民族和国家的特性,但经过‘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已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使一种超越国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性文化存在于世。”[1]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时代背景的今天,探讨全球语境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聚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大纲》对英美文学教学宗旨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帮助学生细致、透彻地了解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明确英美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渊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与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文学修养、拓宽思路、激发灵感,在启迪审美意识的同时,锻炼其对语言的敏锐性,最终使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对大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是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全球化语境下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不能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
近些年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批优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很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阅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以往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常常将一般性阅读的讲解方法,如主题主旨分析法、逐字逐句讲解法运用在文学阅读课之中,而且倾向于将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并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既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也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既无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欧美文学研究专家张中载教授所指出的,在当前形势下,外语教育应重视人文修养和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困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无法获得深入、多维的理解。而施教主体在文化心理、文化心态和文化视野上的封闭性与狭隘性正是导致这种文学“自闭”症结的原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无法从宏观上来理解文学,无法将英美文学与他国文学和文化联系起来,从而使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停滞不前,无法做出更大的突破。[2]除此之外,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文学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材多样性与多元性的匮乏;教学手段单一;文学讲解缺少对文艺批评理论的导入等都是影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往频繁与深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应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采用语篇分析理论、读者反映理论等后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英美文学教学。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写作手法、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与作者进行积极双向的交流。语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从理解整篇内容,到分析句际、段际的关系,找出主题思想与重要信息,再到对长、难句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交际功能。
读者反映批评理论强调读者个人的创造性阐释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实际上是读者的“创造物”。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引入,使得教师、作品与学生三者间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指导,学生被确立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拓展知识的有效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得以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引路”、“开窍”的教学职责。除此之外,针对全球语境下的传统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文学欣赏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它需要读者的积极响应。使读者既能领会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又能洞察其中包含的社会、文化意蕴,最后完整地认识与把握修辞风格、创作手法才是文学审美的最终目的。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情感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文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找寻文本意义,帮助他们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同时传授易于掌握的批评方法,引导其进行文学批评与分析,从而增进其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语境新形势下,学习者才是教学和研究的重点,施教者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信息的给予者。这一点对英美文学教学极具指导意义。英美文学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踊跃讨论,积极交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英美文学的动力才会随之增加。第二,按照文学体裁的不同,高校英美文学课应该由教师进行分类授课。英美文学课程具有内容庞杂、体裁多样的特点,这就对任课教师授课的灵活性提出一定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的教材均采用将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内容混合编写的方式。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较为综合地接触全面、大量的信息,但却会造成教学线索模糊、结构松散等问题,因而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与记忆,也限制了教师专长的发挥。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可大致按照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这四种文学体裁进行分类教学。采用教师分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条分缕析地掌握每一种文学体裁,而且能够较为系统地完成整个文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第三,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应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教学适当结合。
长期以来,英美文学的授课与其他课程相脱离,这样既无法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也为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带来困难。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应当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融会贯通。文学的讲解离不开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例如,英美文学史的讲授实质上与英美概况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密切相联。因此,如果能将英美概况课程的内容融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之中,对历史背景和文学创作进行有效的整合讲解,课堂教学将突破文学领域的限制,实现其在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延展。不仅如此,文学作品的学习更可以为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训练提供行之有效的题材和内容。文学与口语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文学与阅读的结合,既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也能够使其领略到优秀作家风格迥异的创作风格;文学与写作的结合,将帮助学生在文本理解与书面表达上获得双赢;文学与翻译的结合,将使学生感受到纯正的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字魅力。
英美文学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最后,将多媒体引入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改革英美文学教学的必经之路。采用各种文字、声像、图片信息辅助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通过多元识读的方式帮助他们对作品中渗透的智慧、情感与美学思想做出更充分的体会与领悟,进而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3]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则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主动参与。这样,不仅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而且学生的主体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也获到了培养与实现。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文学课上,为学生播放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影视作品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人物关系与故事脉络,但影视作品中包含了较多的主观因素,导演与演员对原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与演绎。因此,教师在挑选教学资料时应注意其观点与视角的客观性。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数字学习和移动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将使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急需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英语国家各个时期、不同流派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学生获得包括想象、创造、观察、思辨、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5]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限制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关键。因而,为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后现代教育理论引入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对文艺批评方法的介绍,按文学体裁实行教师分类教学等策略的实施已势在必行。
- 上一篇:矿业权核查GIS软件运用
- 下一篇:合理选择公路作业机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