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读物教育性和文学性
时间:2022-06-27 07:16:21
导语:低幼读物教育性和文学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低幼读物是当前图书出版领域受关注度较高的产品,其中不乏令人交口称赞的好书,深受读者喜欢。但是,我们在图书出版和销售的过程中还是会听到读者这样的反馈:“为什么这本书我看不懂?图画太抽象了,我感觉不适合孩子看。”“我喜欢有教育意义的图书,这本书什么也没有讲。”反思这些问题,背后体现出的不仅是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和分析,还有在低幼读物出版中应该如何权衡读物的教育性和文学性?什么样的读物应是教育性强的?什么样的读物又适合是文学性强的?二者可兼得吗?
一、什么是教育性
低幼读物的教育性,是指在低幼读物的创作和阅读中,将读物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出一个简单、有效的道理,以便在指导幼儿阅读中使用,并将该道理及时传递给幼儿,使这本书的教育作用更具体和直接。教育的功能即教化人、影响人[1]。很多创作者和读者由于受自身教育背景的影响,认为“读书”就要明白道理,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教育功能因而更加凸显。低幼读物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文字的教育性文字最容易被披上教育的外衣。通常,对低幼读物教育性关注的人一般会这样选择:首先,从根本上选择或者自编教育性功能强、说教意味浓的作品,道理显而易见,读过后任何孩子都能明白。其次,对教育意义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生硬地从中提取教育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功能,很多人觉得故事不完整。2.图画的教育性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人会有意识地在画面设计的过程中,故意设计很多有教育因素的画面,或者人为地从已有画面中挖掘教育因素,画面被细化成很多方面,读者也不是单纯欣赏画面和故事,而重在画面背后的价值分析,希望画面和文字传递同样的功能。教育性在实际过程中经常表现为:“你看了这本书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二、什么是文学性
通俗来说,低幼读物的文学性,是指在低幼读物的创作和阅读中,强调幼儿通过读物获得审美陶冶和熏陶,学会欣赏画面、观察图画,并能借助画面感受文字的优美,体会作品表达的意境和情操。对于文学性好的读物来说,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在于作品本身。但这种文学性,和成人文学比起来,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由专业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创造。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措辞造句不是一般读者能比拟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特征。低幼读物在选择中往往会首选这些作品,更多从作品语言性、意境美等方面考虑。第二,由于幼儿接受能力的限制,这种文学特性不是深奥的文学性修养,而是一种浅显意会。低幼读物的作品都比较短小,文学性更多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文学性在实际阅读中经常表现为:“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你觉得这个故事美吗?闭上你的眼睛感受一下吧。”
三、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具体争论
教育性和文学性的立足点不同,导致低幼读物在具体编写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争论。如:选择内容时,有的人觉得应该选择一个更美、更具有诗意的作品,重点是作品的文学性;而有的人评价的标准则是作品能不能给幼儿好的教育影响,幼儿是否能从中学到道理并掌握知识。决定画面时,有的人首先考虑画面能不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是否提供了理解故事的线索,而有的人则看重画面质感、优美性和艺术价值。确定图书年龄段时,有的人会首先考虑作品更适合哪个年龄段,不能高出或低于某个年龄段,而有的人觉得每个年龄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理解力,不同阶段的幼儿对同一作品的理解自然不同。在多数图书中,教育性和文学性是共存的,有的读物侧重教育性,文学性不足;有的读物侧重文学性,教育性不足。可见,教育性和文学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低幼读物创作和阅读的全过程。而这和编辑工作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编辑在图书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的学术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图书整体创作的思路。
四、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定位
教育性和文学性具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定位也不同。教育性强调的是低幼读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读物必须具有功能传递性,体现在教育意义的挖掘上。尤其是受自己幼年经历的影响,成人在引导幼儿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给予图书内容特定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含义,成人觉得这本书没有完或者读得不够透彻,感觉“缺少点什么”。成人在评价图书时,经常也带着教育眼光,如:“这本书让孩子学会什么?学到了什么?”文学性强调的是低幼读物的个体属性,这种属性认为读物具备自己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认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看待同一内容的观点不同,文学性评价也不同,有高有低。同时,文学本身就不是全体大众都拥有的一种能力,在此情况下,文学性更成为个体的一种属性。对于有些人而言,评价一个作品、一本书的文学性会显得比较困难,更别说让其选择适合读物特点的文学性内容。可见,教育性和文学性具有不同的属性,因此在读物出版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
五、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关系处理
教育性和文学性在具体的低幼读物出版中会遇到这样的误区:一种误区是将教育性和文学性直接对立,认为二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根本不具备调和的可能性;另一种误区是一味追求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均衡发展,希望在低幼读物中达到完美融合,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教育性和文学性的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解决的,只因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结合低幼读物的功能具体分析。如果读物创作的主要价值和作用是帮助幼儿感受内容美、引导幼儿体会内容传达的美感、拓宽幼儿的审美范围,那这样的读物首先应强调作品和内容本身的文学特性,看重读物体现出来的文学意义。在此情况下,教育性就不如文学性的作用那么凸显。反之,如果该读物的出发点是帮助幼儿树立某种正确的观点、价值观和理念,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那这样的读物在设计中就要首先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分析该读物是否帮助幼儿达到预想的目的,其教育价值是否得到有效体现。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冰波童话》系列图画书[2],就是出于幼儿园集体教学的需要,其编辑出版的立足点正是“包含教育要素的图画书”,因此内容的选择、画面的设计都强调集体教学中是否“好用”,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地在幼儿园实践并听取幼儿教师意见,最终形成“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图画书特色,因而该图书最后的读者反馈十分良好。但究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还是在于编辑、作者在低幼读物的内容创作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有效沟通和分析,是否在读物的定位上达到一致。只要低幼读物的产品定位准确,编创人员意见一致,定能有效地解决二者存在的矛盾。
- 上一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运用
- 下一篇:影视文学灰姑娘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