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课
时间:2022-06-27 08:37:18
导语:谈论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三的语文学业考试中,文学性作品阅读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做好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工作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篇章的练习来归纳各类题型的解答要点,并把它整理成书面文字发给学生,企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听得懂,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或者是当时懂了课后又忘记了。应该说,题目做了不少,可是效果甚微。作为初三的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想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前段时间,我正在关注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主问题”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为此确立了课题研究方案。在撰写方案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是否也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并以此为线作为复习的纲要。后来,我就尝试着去做,并把“主问题”确立为“如何把握文学性作品的主题”,力求通过“主题”的研究让学生预测命题的类型。没想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现将这种方法以秦素衣的《拔掉那颗蛀牙》和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为例,简要谈谈操作过程及思考体会。
一、把握文学性作品的主题
根据学生平时的阅读经验,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把握文学性作品主题的一些方法。然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它整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注文章标题,二是关注情节内容,三是关注人物形象,四是关注关键语句。
(一)关注文章标题我先给学生出示题目:从《拔掉那颗蛀牙》这个标题中你会想到什么信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拔掉蛀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拔掉蛀牙”?怎样“拔掉蛀牙”?“拔掉蛀牙”后会怎样?应该承认,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这么多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所提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于题目我们要经常提问“什么”“为什么”“怎样”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弄明白了,学生也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表现文章主题的,因此,解答了标题中的“什么”“为什么”“怎样”等问题,也就知道文章写什么了,而知道文章写什么也就知道文章写作的目的了。带着对标题的思考,我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蛀牙”指的是“恨”,“拔掉蛀牙”指的是“去除恨”,“拔掉蛀牙”的方法就是“让心中充满爱”,而一旦心中有了爱也就有了“快乐”。到此,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只有去除心中的恨,才能让心中充满爱,才能带来快乐。因此,深入思考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揭开主题之谜。
(二)关注情节内容我利用概括情节的六要素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内容:地位尴尬,滋生仇恨———潜心学习,疏远亲情———医生指点,唤醒亲情———回家团聚,拥有快乐。在概括过程中,学生马上抓住了关键词“恨”“爱”“快乐”,而这五个字正好道出了文章的主题:去除“恨”,拥有“爱”,就拥有了“快乐”。因此,理清了文章的情节,也就知道了文章的主题,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而服务的。此外,对于情节详略的安排也要格外注意,因为详写的内容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关注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手法一般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次要人物从侧面进行烘托。文章对“她”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放下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带着大包小包,所有人的礼物全有。下了飞机,直接打出租车回老家……通过对动词的琢磨,学生也就明白此时人物的急切回家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好印证了此时“她”已经去除“恨”而充满爱,而这种“爱”也最终让“她”收获了“快乐”。文中对家人的描写也值得品味,特别是对父母的语言、神态描写,表面是写父母的喜极而泣,而这正是“她”内心的写照:亲情唤醒了“她”麻木的心,它促使“她”决定回家,而“她”回家收获的正是“快乐”。因此,学生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题。
(四)关注关键语句文章的关键语句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段首。在《拔掉那颗蛀牙》中,文章的开头提到“恨”,最后以“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作为结尾,中间医生的话也非常关键:“你太自闭,而且内心里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如果把这三句话串联起来,文章的主题也就非常明确了:去除“恨”,拥有“爱”,就拥有了“快乐”。因此,阅读一篇文学性作品,如果学生善于把握关键句,那么,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特别是把握一些抒情、议论句子,因为这些语句要么暗示主题,要么点明主题,要么深化主题。总之,关键句和主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一定要时刻关注。
二、预测文学性作品的命题
在学生的思维中,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只有认真听课,从未想到自己也可以参与到课堂讲授中,从一个被动应答者变为主动命题者。因此,我让学生从上述把握主题的四种方法入手,让他们进行命题,结果,学生给出的题目真的让人耳目一新。例如,(一)关注文章标题1.“拔掉那颗蛀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二)关注情节内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写“医生指点”这一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三)关注人物形象1.写父母的喜极而泣有什么作用?2.在“她带着大包小包,所有人的礼物全有。下了飞机,直接打出租车回老家”一句中,“所有”“直接”这两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四)关注关键语句1.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2.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感悟。我根据学生的问题,把它归纳为四大类型:一是理解类。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二是概括类。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三是赏析类。赏析句子的作用,分析加点词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四是联想类。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启示等。在预测命题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命题,我想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便要解决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又让出题的学生谈谈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解答时如何和主题挂钩,并要求其他学生对他给出的答案作出全面的评析。经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不仅知道了答案的思路,并且还知道了评判答案的标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以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为例,首先让学生从把握主题的四种方法中挑选一种来概括主题,并用另一种方法加以验证,然后让他们从四个角度去命题、解题。通过第二次操练,学生对这种方法运用更加自如。
三、反思文学性作品的复习工作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清楚地意识到学生是鲜活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复习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知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的智慧火花,扼杀学生的个性潜能,导致学生丧失敢想、敢说、敢为的品格,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由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考试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以渔”更重要地是围绕一个“主问题”去设计“小问题”,就像我们的阅读课,用一个“主问题”来串起全文的“小问题”,通过层层剥笋的方法来解读全文,这种方法同样在复习课中值得借鉴。如果在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课中,教师能够以“主问题”牵出“小问题”的方式进行复习,那么,学生就能主动去思考有关文章标题的内涵、情节的内容、人物特点、关键句的作用。这样,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利用主题设置出许许多多有关主题的问题,然后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去思考如何解题。这种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且还能了解命题的方向。只要学生掌握了理解主题的一些方法,通过主题阅读,他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奥秘。
- 上一篇:电子商务挖掘技术运用
- 下一篇:保险市场监督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