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闻导向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
时间:2022-05-25 11:22:00
导语:用新闻导向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传媒环境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着两重境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现代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发展机遇。正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的主导性及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的建设,使得现代传媒环境中多种价值观存在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是我们不可回避和否认的客观现实。提升现代传媒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首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不仅要把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反映时代的新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围。还要注重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基础性内容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使得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利益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全面覆盖性和最大可接受性。其次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的核心地位。突出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民族精神教育。强化现代传媒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现代传媒法规。二是加强现代传媒技术层面上的监控。三是坚持对现代传媒价值取向和政治方向上的宏观引导。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宣传。加强对现代传媒的价值引导,强化现代传媒的时代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注重导向和注重市场并举,兼顾民族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在追求传播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传媒实现人文关怀与道德认知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重视精神元素的培养,重视人文关怀与社会文化建设。
一、锁定高端受众群体,突出教育的针对性
按照传播学的先驱、美国学者拉斯维尔著名的5W传播模式,一个传播过程基本上由五部分构成: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受众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对于一个群体或社会来讲,受众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要明确传播的目标受众,并依此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受众就是大学生。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在“普及”的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但从个体角度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不同的,其思想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对于那些思想比较活跃的大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其思想需求,迫切需要有另外的渠道为他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思想辅导。现代高校中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其听众大都是学生中思想活跃、比较关心时事的“学生精英”。鉴于这种受众特点,把自己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端延伸”,为那些关心时事的“学生精英”提供高于一般课堂教学层次的思想教育“服务”。
1.突出时效性,及时追踪时政热点问题目前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各类时政问题。在选题上非常强调时效性,利用其两周举行一次的周期,把最新事态反映在讲座内容里。这种快速反映机制,确保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释疑解惑方面的积极作用。
2.注重解释性,充分开掘所讲问题的思想深度注重对所讲问题的“深度分析”,通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深入挖掘,阐明所讲问题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实质和意义,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讲问题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认识。精准的受众定位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由于教育对象锁定为那些关心时政问题的“学生精英”,这些“学生精英”的在接受了这种高层次的思想熏陶后,会在学生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学生群体思想认识和行为导向。
二、履行“把关人”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把关人”的概念是传播学先驱者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根据“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传播内容的重构上,而这一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筛选与编码两个环节。所谓信息筛选,就是传播者根据传播的目的、信息和受众的情况,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所谓信息编码,就是传播者根据传播目的、受众特点对所选择的信息进行内容上的重构。把关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与编码并不是随意的,都是依据一定原则来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教师就是“把关人”,他们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制作的过程,就是“把关”。教学内容是国内外的时事政治。面对浩如烟海的时政信息,主讲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把关原则”,从而能够确保能够把最重要的、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及时地传授给学生。首先,在信息筛选方面,在坚持时效性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所选取内容要符合政治性、重要性、群体性和关注度的要求。其中,政治性是指所选取的内容要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相关联;重要性是指要选取的内容具有深远影响;群体性是指所选取的内容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或必要的;关注度是指所选取的内容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其次,在信息编码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来源有领导讲话、各类文件、新闻报道等,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宣传话语、政策法规话语、新闻话语。为了这些非教育话语转变成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教育话语,在内容的重构上突出强调了所讲内容的解释性、前瞻性、关联性、贴近性。其中,解释性是指侧重于说明所讲内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前瞻性是指要指明所讲问题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其趋势;关联性主要指的是与中国的关联性,其中国内问题主要强调这个问题与国家总体发展的关系,国际问题主要强调这个问题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以及我国政府的立场;贴近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量选取与学生有关或学生关心的问题、喜欢的角度切入,另一方面是所用的口头语言是具有时代特征且是大学生所愿意接受的。
三、创新传播媒介,增强教育方式的适应性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了沟通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特定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媒介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运用到的各种传播的载体、渠道、工具和技术手段,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媒介组织。”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定后,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就要选择一种合适的传播媒介方式,以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在创办“讲座”这种媒介方式伊始,对其内部进行了板块式的设计。每期都开设有:“新闻综述”、“热点专题”、“热点讨论”等专题板块栏目。这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对其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承载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适应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要求由于没有预设的讲座内容,每期都选讲两周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就适应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其次,专题版块式的结构,不仅能够确保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讲更多的内容,还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实现了“有点有面”的教学。
2.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适应了教育形式的可接受性要求作为独特的接受群体,当代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独立性、自由性增强了。参与方式是“自由参加”。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克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入耳入脑”。
3.注重传播的双向互动,适应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在传播中,信息的反馈机制是检验和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一环。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上,一方面与学生建立的课外联系机制,另一方面是在讲座中设置了“热点讨论”栏目,通过“问与答”的方式,主讲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分层特征的越来越明显。因此,建立一种立体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的思想需求,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实践正是这种分层教学的成功案例。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把教育对象锁定为大学生中的“精英”,并将特定的传播内容和适应性的传播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精英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
- 上一篇:市户外广告牌管治方案
- 下一篇:民政局社工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