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课堂教育艺术
时间:2022-05-24 10:51:00
导语:谈论课堂教育艺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而教师就是这个主要环节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1]因此,作为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作课堂艺术的创作过程,对其中的每一环节预先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设计,并努力地使其完美实现。笔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认为课堂艺术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即课堂的语言艺术、课堂的组织艺术和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艺术。
一、课堂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主要载体,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手段。作为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曾有学者撰文认为,教师可分为“有学有术、有学无术、无学有术和不学无术”四个层次。[2]这里的“学”是指知识的掌握程度,“术”是指课堂中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学”,更要有“术”,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课堂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符号语言。口头语言,又称有声语言。一名优秀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具备六性八戒。六性是:逻辑性(有条有理)、形象性(有声有色)、感染性(抑扬顿挫)、趣味性(诙谐幽默)、精确性(严谨准确)、启发性(能举一反三)。八戒是:一戒废话(无用、拖沓之话);二戒胡话(颠三倒四、胡说八道之话);三戒空话(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之话);四戒巧话(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话);五戒混话(骗人、唬人之话);六戒淡话(平淡、无节奏之话);七戒粗话(挖苦、叱责之话);八戒套话(新老“八股”之话)。
如何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提高思维的灵敏度,注意思维的简洁性、条理性,就可减少不必要的停顿和“啊”、“这个”等废话。其次,内容一定要熟悉,概念一定要精确,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形成较宽广、深厚的知识面。日本学者早就提出了“T”型知识结构,其中“—”表示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表示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随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已有学者提出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应从“T”型变为“工”字型,[3]其中下面那一横就代表了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知识。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思路宽广,出口成章。最后,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言为心声,人皆知之,只有自身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谈吐文雅,戒绝粗话、混话。体态语言,亦称无声语言。脸、手、眼神、躯体等都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实验统计发现,人在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中,有声部分仅占35%,而65%的信息量是通过无声语言来传递的。[4]如一个教师的眼神中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既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信任,也可表达出冷漠和蔑视等等。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则脸面便是心灵的镜子,是一张放大了的晴雨表。俗话说,出门看天,进门看脸。课堂上教师的面部表情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有时要和蔼、亲切,用于鼓励、肯定学生;有时要端庄、严肃,用于制止、批评违纪学生。手势变化是体态语言的另一重要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有声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但须注意手势语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与课堂气氛相协调,力求舒展大方,切忌过度夸张。身段是审美的情趣中心,故教师的穿着仪表要力求整洁得体,避免花里胡哨或不修边幅。另外,上课时教师也不可走动过频;表情要轻松自然,不可呆板或矫揉造作。符号语言,又称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课堂艺术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根本之处。有人将板书比作撬开知识大门的杠杆,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板书的科学性、艺术性。板书力求做到条理化(采用合适的数字、字符做编号)、简洁度(留适当的空白)、色彩美(利用彩色粉笔来达到强调、对比的目的)、规范美(字画正确、布局合理)等;切忌东涂西写,乱标或不标目次,字体太小等情况出现。近年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越来越多,但在课件的版面设计、内容制作和动画设置上,同样也须注意上述问题。
二、课堂的组织艺术
课堂的组织艺术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及防止外来干扰的课堂艺术。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教学时间;控制教学内容;控制教学秩序;控制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调节兴奋点,等等。课堂的组织艺术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结构处理上,要妥善处理好“展”与“收”、“疏”与“密”、“起”与“伏”之间的辩证关系。“展”与“收”,即开头与结尾。开场锣鼓要精致、有趣,做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切忌已开始上课,仍意向不定。导语要精心设计,做到既简洁、凝练,又能巧妙地导入新课。导语的设计方法很多,但一般从“情、趣、疑”三个方面考虑的较多,如情景渲染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注意在设疑导入时,要悬而不玄;用情、趣导入时,要紧扣内容;解疑、展开时,要如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同时,要掌握好时间的分配,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结、留题等(称为结束语)。结束语既可以是对开课导语的回应,也可以是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或留下悬念的设疑等等。好的结束语应该是画龙点睛,余音袅袅;切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兵,或拖课拉堂等。“疏”与“密”就是要正确处理好难与易、重点与非重点的时间分配。对非重点的内容或较简单的部分,可通过学生自学、以读代讲,或粗线条讲解的方式来进行,这有点像中国画中的“写意”部分。对重点部分,特别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需要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换句话说,对这些内容,教师既要慢讲、深讲,对内容讲深、讲透,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或交流。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疏密得当,切忌报“流水账”。
“起”与“伏”是指教学过程要有节奏变化。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是有起伏变化的,一般很难长久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且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5]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起”与“伏”,要设计若干兴奋点,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不断处于兴奋之中。另一方面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演示、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间适当轮替。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正确地应用了注意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课堂的组织艺术还表现在对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它是衡量教师机智、应变能力的重要标志,或者说是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应变与控场能力。世界万物千变万化,课堂教学也会处于变化之中,故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如遇到外界的突发性干扰,遇到某一学生的恶作剧,遇到意想不到的学生提问等等。此时该如何扭转局面,使自己摆脱窘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是对教师素质、知识、能力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教师应变与控场能力的挑战。一般来说,应变与控场的能力来自于教师的知识修养;来自于教师的清醒冷静;来自于教师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口才;还来自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等等。而这些不是教师在短时期内可以达到的境界,此时应怎么办?以笔者的经验,借用一句俗话:“见怪而不怪,奇怪自减半”,即采用冷处理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至于如何培养、提高教师的应变与控场能力,本文对此不作深入的探讨。
三、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艺术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实验发现,若师生双方处在一个心理相容的气氛中,则智力活动将处于高峰状态。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气氛呢?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控制、调节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作为主角的教师,首先,要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因为教师的个人威信和人格魅力是制约、控制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切是需要教师平时修身养德、为人师表等慢慢建立起来的。其次,教师上课时要有激情。激情是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唤醒学生求知渴望的催化剂。一个充满了教师激情的课堂,犹如一块洒满了七彩阳光的绿地,绚丽灿烂,生机勃勃。此时,课堂中的“教”、“学”双方,一定是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与学是师生之间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过程,它需要有一个情感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围。要做到师生间相互尊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使用过激的语言,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必需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扬要多于批评,批评也要力求含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教学中(特别是提问题时),要经常以鼓励、信任的眼光注视学生。当教师向某个学生提问时,若用信任、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该学生,则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正确性往往较高,因此要避免以训斥、指责和讽刺的方式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任、配合默契的教学氛围。第三,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有人分析了紧张度(即压力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发现青少年期的学生,学习效果是先随紧张度的增加而提高,其后又随紧张度的增加而下降。可见,如何在课堂上保持一个适当的紧张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安排1~2个有一定深度、难度的知识点,并经常设计一些容易出错、混淆的问题来提问学生。这样的安排既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的紧张度,从而使每次教学都成为一次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紧张适度的交流活动。另外,也可适当运用一些“穿插”,即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当然,教室的硬件设施、环境的布置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的、单向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程和教材,其教学方法都应有所调整。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如果肯花功夫对教学的对象、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是得法,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对应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艺术。而升华为艺术的课堂教学过程,对“教”与“学”双方,都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或享受过程,它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所培养对象的各方面素养。
- 上一篇:副市长在交通消防安全会讲话
- 下一篇:县长在职业教育理事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