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和抽象艺术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5-18 03:22:00
导语:意象和抽象艺术形式培养创新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造型艺术中,东方的意象和西方的抽象是两个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东方艺术的意象性源自于中国古老的《易经》,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而西方抽象艺术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虽然不到百年,但是对现代艺术产生了世界范围的深刻影响。用意象和抽象两种不同的艺术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意象思维与意象绘画
(一)意象思维释义
“意象”源自于《周易》的“立项尽意”之说。“象”是《周易》的核心范畴,《周易》之象是由八卦符号组成的,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山、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之象,《周易》将天下万物纷繁杂乱的现象归结为这八种卦象,卦象虽然不是艺术形象,但从“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来说,可以看出古人对复杂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在《周易》的基础上,中国历代思想家、艺术家都对“意象”深感兴趣,不断充实和丰富了“意象”学说。西汉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首次提出了“意象”的概念;魏晋南北朝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对“意、象、言”的关系作了深入辨析;大美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开创了审美“意象”学说;唐宋时期是“意象”学说的综合发展和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时期,“兴象”“意境”成为评价艺术的新词;明代是“意象”学说臻于成熟的时期,“意象透莹”、“意象玲珑”、“神韵意象”“意广象圆”等成为评价艺术的标准。
(二)意象绘画
中国独特的意象思维方式,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意象艺术,如意象诗歌、意象音乐、意象绘画、意象书法等等。单从意象绘画而言,就有一套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和绘画表现形式。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这是总结从先秦至魏晋一千余年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遵循此思想,之后的艺术家仍不断凝练出对意象绘画的见解,张萱提出了“意象契合”;张彦远提出了“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沈括提出了“得心应手,意到使成”;苏轼提出了“成竹在胸”;方薰提出了“意象经营”……。这些见解使“心”与“物”的关系得到辩证统一的认识,也是对审美意象创造的高度概括。
二、抽象思维与抽象艺术
(一)抽象思维释义
造型艺术中的抽象思维有别于一般的抽象思维。造型艺术抽象思维主要是指艺术家从个人意志出发,对客观物象进行抽取、重构,或者不以客观物象为依托,完全在自己的心中生发图像的一种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抽象艺术。
(二)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种使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现象。艺术家们运用抽象思维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形式多样尤如万花筒一般。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用“点、线、面”等纯粹绘画语言,将非具象的形状和图式构筑而成一种非现实世界的图景。第二种是改变自然物象的色彩,依据色彩对人的心里作用,构建一个完全脱离物象固有色的色彩画面。抽象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家从精神上到形式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地解放和自由。抽象艺术不再以自然客观形象为目标,而是转向艺术内部,探索艺术自身要素的运用。在此之前,野兽派提供了色彩抽象因素,立体派提供了造型抽象因素,而表现主义提供的是精神抽象因素。抽象艺术家们彻底放弃了摹拟自然的艺术形式,与具象艺术彻底决裂。他们凭借抽离具象世界,摆脱幻觉的写实再现,用崭新的艺术形式,实现了精神的飞跃,反映了意识上的现代性。这是文化艺术史上又一次带有转折意义的新发明,对以后整个人类活动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建筑、设计、环境……,成为20世纪创造实践中的基本因素之一。三、用意象绘画方法训练学生对物象的概括能力意象绘画源自于意象思维,绘画只不过是这种思维的一个载体。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方写实绘画基础上的,从高考到入学都是“具象”、“写生”、“写实”,除中国画专业关注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其他专业基本脱离了中国“母体”美术理论的支撑。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在关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将中国“母体”美术理论回归为支撑点,是十分必要和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掌握意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审视人类自身,由此象及彼象,从而创造出“似与不似”的艺术样式。掌握意象思维方式,是研究借鉴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前提。第二,学会用“类相”的方法概括物象。“类相”是相对于单个物象的“自象”而言,“相”是“象”的概括提炼的类型化表达。如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景象不是对某一具体山水的写真,而是某山某水的概括,是对某一地域特征总体形态的类相表现。“类相”是中国画创作生成的基本起点,是指创作者物感兴起的情与文化观念的理解,形象地落实于对历代绘画的经典图式的把握与技巧修养所形成的综合意象。第三,物简而意繁,有限中见无限。在画面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西方的油画在画面上的每一块地方都要填满油彩,而且画面还要直接表现具体的物象;而中国画中的“空白”运用的十分巧妙,虽然什么都没有,但观画者从中能感受到物象。当然,这种感受需要观画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画面上的“空白”是画家创作中苦心经营的结果,是画面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这种“无中生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要继承,而且要运用,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物简而意繁,有限中见无限”的创作能力。
四、用抽象艺术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西方的抽象艺术是对具象绘画“否定”的结果,求新求变是西方抽象艺术的精神内核,抽象艺术家们追求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表现,手法的创新。因此,用抽象艺术方法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扬弃以往的绘画经验。学生学绘画都是从具象写实训练开始的,学生们练就了一双具象的眼睛,掌握了一套写实绘画的基本功,习惯于照着物象写生,离开具体物象就不会画画了。要改变学生这种状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扬弃自己以往的绘画经验,在抽象艺术方法中寻找创新点。
(二)对纯粹绘画形式语言的再认识。写实绘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和具象造型基本规律,学生关注的是反映具象形态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关系,而对点、线、面、色、形等纯粹的绘画形式语言知之甚少,这恰恰是抽象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段,也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对纯粹绘画形式语言的再认识,并学会运用这些语言,是帮助学生从自觉向自由转变的关键点。
(三)在材料中寻找新的绘画形式语言。过去,我们对绘画材料的认识十分狭隘,以为绘画材料只不过,是用来表现具体形象的载体,没有认识到绘画材料本身也是一种绘画形式语言,其中包含着诸多审美因素。近些年国内美术界对材料已得到重视。将学生的关注点从具象写实绘画技法训练,引导到对多种材料(包括绘画材料以外的材料)的尝试运用和大胆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奋点是十分有宜的做法。
(四)对复杂物象的结构认识和平面化处理。在抽象艺术中,很多艺术家都是利用结构的方法,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对图像和色彩中抽取出新的元素,从而达到创造新的图式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对立体物象进行平面化处理,使绘画远离摄影效果。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促使学生远离具象写实的绘画方法,并从中找到创新点。
(五)改变自然物象形态。对自然物象形态进行改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对自然物象形状进行变形夸张处理;对自然色彩改变本身的色彩面貌;打破构图规律,改变常态化的构图模式。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会使学生在绘画上产生新的感悟,并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 上一篇:艺术设计教学学生创造力培育综述
- 下一篇:农村广播工程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