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言语艺术综述
时间:2022-05-10 04:08:00
导语:语文教育言语艺术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教师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无论时代怎样向前发展、教学手段怎样的现代化,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听一堂饱含语言艺术的讲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曲虽已终却余音在耳。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则如被磁石牢牢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往往是享受与满足的神情。教师要使用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去塑造学生圣洁的心灵,来实现教育教学的双重目标,就必须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总结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规范性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悬挂在校园内的校训,是对每一位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使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普通话的优美、动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规范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多用精炼的点拨语言,力避重复嗦;多用导演式的启发语言,让学生“唱戏”而不是“听戏”;多用引导性语言让学生体会学习,少用指令性语言使学生消极应对;多用商量性语言引导其思考,少用定性语言评判其表现。
二、语言的鼓励性
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兴奋,勃发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教师再因势利导,拟定出学习的目标,便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通常布置这样的任务:请说出描写“秋”的古诗句或四字词语,看谁积累得多。这样的训练就带有很大的鼓励性,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往往搜肠刮肚地去想、去写。老师再用“想得真全”“你真棒”等语言鼓励学生,最终就很容易达到训练要求,达到积累的目的。《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师者只要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真诚的交流,就可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三、语言的新奇性
所谓“新奇”,就是教师的语言要有新意,要有文采,要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要善于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只有教师词汇丰富,讲话句式多变,再加上充实的知识、深刻的见解,讲课时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也才能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探索知识的真谛。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协作,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是相当重要的。新奇的语言,既能唤起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活跃,也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同学们在了解了“凡卡在老板家当学徒经常挨打、挨饿、挨冻”时,笔者就因势利导:“那么,你最想对凡卡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刹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安慰的,有同情的,有鼓励的,也有帮助的……当时的场面相当感人,那种氛围真像是穿越时空与凡卡相聚在一起了。
四、语言的启发性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交,喻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引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压抑他们;开启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他们。语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味其中丰富的蕴含,凭借语言文字去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因此,语文老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笔者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拉开了学习课文的“序幕”:“同学们,还记得大年夜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温馨舒适的房间里谈笑风生,围坐在饭桌旁,品尝着美酒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快乐,再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屋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五彩缤纷的烟花,陪伴着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你想过没有,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一个小女孩却光着脚丫,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叫喊着卖火柴……”同学们听着教师深沉的描述,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慢慢地进入了那种孤单凄凉境界。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悲惨情景中,为学生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教师要感染学生,首先要进入角色,根据作者所提供的素材,展开丰富的联想,真实再现作者的情感,真正达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五、语言的悬念性
评书或电视连续剧的每一集通常都是在最精彩的地方结束,其用意众所周知,是为了留下悬念,吸引人们收听收看后面的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借鉴艺术家们的方法用设问、质疑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悬念,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给学生后面的学习创造出最佳境地,真正把学生引入课堂,带进知识的海洋。教师怎样来处理教学语言的悬念设置呢?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书和一张纸,如果他们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下,大家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学生交流后得出三种结果:书先着地;纸先着地;同时着地。接着教师演示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果书先着地。教师接着再出示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请同学们猜测:“比照刚才的做法,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演示后的结果让同学们目瞪口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两个实验中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引出即将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具有悬念的设问,先后出示了书、纸以及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猜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而且由于不同的实验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语言的模糊性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思考空间,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模糊性的词句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时,常常可以这样提问:“还可以怎样理解?”、“还可以怎样说?”、“你还有其他观点吗?”等等,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总之,教学语言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导线,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巧妙机智的语言还能纠正、鼓励或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化解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时的尴尬,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必须下苦功去锤炼自己的语言。探索语言艺术,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随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 上一篇:深究网络传播影响文学创作
- 下一篇:音乐老师言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