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
时间:2022-01-06 02:39:00
导语: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案例
曾经教过一个名叫许飞的女孩,平时学习特别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懂的地方下课也会问,直至把它弄懂。但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下课也不出教室,就坐在位置上,要么看书,要么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感觉这是一个让人比较省心的学生。但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变得不那么让人省心了。在高三下学期的一次周考中,她的英语成绩较平时有所下滑,只考了105分,平时她可以考120分左右。看得出来她的情绪有点低落,哎!怎么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住了?笔者安慰她,对她说偶尔一次考得不理想并不代表什么,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她能总结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查遗补漏,成绩一定还会上去的。她点头,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笔者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但是,后面发生的两件事让笔者大吃一惊,这次105分事件对她的影响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料。
那是105分之后的又一次周考,她整个考试过程中都在认真做题,笔者心中暗喜,她终于调整过来了,未受105分的影响了。但当笔者批改试卷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卷子,当时笔者还认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她的卷子,心里很不安。第二天上午一问,才知道她根本就没有交卷,理由是题没做完。笔者又苦口婆心地与她进行了一次沟通,她的反应又是不停的点头,好像这一次她是听到心里去了,但笔者的心里却没了底,她真的能走出105分的阴影吗?后面的又一次考试,让笔者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考试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她对我说想上厕所,我让她去了,结果是她一去不复返,当时笔者很恼火,但并没有立即找她和责备她。待第二天问她时,她竟说因为考试题目有点难,她不想做下去了。
看来,那一次105分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到底在想什么?笔者前面两次的说理教育看来是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笔者应该怎么开导她呢?对于这样一位封闭自我,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的内向学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她?她心里一定很痛苦,看着她在痛苦里煎熬,笔者却无能为力,笔者在心里骂自己无能:不行,不能放弃,一定要再试一次。笔者又把她叫到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她跌倒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后就爬不起来或是自暴自弃不愿爬起来。并告诉她教师非常担心她目前的这种状况,从笔者真诚而关怀的眼神中,她似乎读到了什么,她向笔者保证,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从她的话语中,笔者感觉到一种坚定。在后面的高考复习中,她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最终在高考成绩中获得13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现在回想起来,笔者非常庆幸当初对她进行了第三次谈心,如果在第二次谈心失败之后选择放弃,笔者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通过这件事,笔者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对学生不要轻言放弃,成功也许就在你准备放弃的不远地方。
二、启示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当中,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和期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而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以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其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一是要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言行,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学生,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讽刺与挖苦,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伤害学生的自尊。前述案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可能就会忽视该生的表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沟通教育和结果。
3.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赖以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4.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5.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前述案例中,笔者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该生的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 上一篇:质监局年度质量监管安排
- 下一篇:教学改革融入就业导向的实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