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决策

时间:2022-12-20 04:30:00

导语:探究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决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决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一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推向深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前的“大班化”、“一统式”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呼唤多才多艺、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可以这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孕育了“小班化教学”。

二是符合家长需要和生源逐年递减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子女教育要求也有了更加强烈的反应,人们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而我校每年新生人数逐年减少,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和校舍条件相对宽裕,提高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的比将可能变成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探索一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小班化教育教学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从世界上来看,欧美等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这一模式。我们的周边国家,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基本上是实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像我们这样大的班额几乎是没有的。从我们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深圳等省市从1996年前后已开始进行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研究。从我们省来看,济南、青岛、潍坊等,也早已进行了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十五期间,威海市教育教研中心组织了5所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实验,对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进一步研究实验的一手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我校已经实施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如何让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抓手,找准一个着力点、一个突破口,经研究,决定将着眼于“小班化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甚至高效地互动、合作,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利用该课题研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特色的内涵。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形成关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理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进一步探索,推进小班条件下如何开展教育的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2、探究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释小班化教育中的发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等,形成区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3、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促进适应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4、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根本的转变,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实现学生快乐的学、自主的学、个性的学。

5、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依据“实践-认识-提升-再实践-再认识-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认真提炼本土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本土化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思想,以此引领本区域小班化教育发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从而赢得工作与研究的双丰收,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三﹚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主研人员,展开课题论证,申报立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展开研究:(2011年6月——2012年2月)一是展开理论研究,丰富、提高、完善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的研究,形成关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理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业务水平。组织打印研究成果,在校区内推广。

3、总结阶段:(2012年2月——3月)主要成果是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报告和相关的论文集。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自从我们的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校就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教导主任芦小妞。随后,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具体研究实施方案的探讨,并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合理分配了每位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应承担的任务,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全面着手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经老师们讨论,课题领导组决定,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将其作为本学年我校的教研重点,间周进行课题研讨会活动,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互相交流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总结研究结果,形成文字。间周进行本课题的课例展示,由参研教师上课题展示课,全体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找出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体探讨解决。

在9月28日的课改研讨会上,我们课改组探究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释小班化教育中的发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等,形成区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我校实施的是“五环”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我们根据我校的小班化教学课堂进行了模式研究与探讨:

芦小妞:我校计划以“五环”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融汇我校全体教师的智慧,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五环”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辛小五环教学法”。

辛小“五环”课改在本学期进行实施,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进行“初读”环节的课改;第二步:进行“细读”环节的课改;第三步:进行“单元整合,展示分享”环节的课改。每一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我们将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进行上课、说课、评课、研讨课中存在的问题、商议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集思广益,然后再用上新的策略去改进课堂,反复磨课,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的课改理想是:在“五环”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让学生快乐、有兴趣、有激情的学习。

“五环”课改中,倡导老师们坚持写课改日记,一来为教学几十载的教学经验做一些总结,也趁机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二来也为我校的“辛小五环教学法”成果的整理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校力争预期形成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辛小五环教学法”,也把我们的教学活动从实践提升为理论。

先在我校有3个课改实验班,分别是四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六年级语文,并号召全体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五环”理念。“五环”教学,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很重要,我们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授之以渔”,在初读、细读、单元整合展示分享的初级阶段,我们老师要扶着孩子走,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初读交流达标导学案”,学生拿到这份“初读交流达标导学案”后,就能读懂自己的“知识树”上可以结什么果,也能知道自己在交流达标环节时自己需要交流什么内容了。因为这个导学案是我校语文老师们精心集体设计的,它囊括了几乎初读部分所有的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从这里进行有选择的选择结果,一定能保证交流内容在“需要达标”的范围之内,真正起到了“扶”的效果,也就是“达标”的效果。待孩子们充分掌握交流达标的涉及内容以后,再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无论初读、细读,还是单元整合展示分享环节,“达标”是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集体探讨认为“交流达标”导学案的设计非常关键,它必须要多方面,有深度地涉及需要达标的问题。而在“交流达标”导学案的设计上,我们还想尽量能设计一种“通用版”,即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挑选所需要的问题及想要结的果实。

为了充分落实“达标”,我们将每一节的初读三环课堂分为两个大环,六个小环。例如:课堂上前5分钟,可以让同学们小组交流回忆“明标自学”的内容,为交流达标做准备。交流达标环节可以计划15分钟左右,可以有小组举荐来台前交流,也可以由老师指定各组同一学号(级别)的孩子来交流,通过“PK”来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随时进行团队捆绑式评价。评价提升环节可以计划5分钟左右,可以让各小组同一级别的代表进行上台评价,其他同学组内互评。这节课还有十几分钟时间,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再安排一个小三环。例如:重点阅读课文都有会听写文中一类新词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用10分钟让学生当堂明标自学:会听写本课的一类新词。自学中可以让小组内交流怎样才能最快的完成这项任务,在布置任务时老师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果班级有5个小组,可以评出最先完成任务的前3个小组给与奖励。这项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标还要有赖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老师可以提前暗示孩子在课下试着听写课中一类新词,由于课堂上竞争机制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孩子在课下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只需留几分钟时间进行交流达标与评价提升,此项只交流用什么好方法最快的记住这些字的写法。评价提升环节中,可找每组同一级别的上台来检测,可以每人听写老师指定的几个词。全对的可以为本组赢得荣誉。这样就夯实了初读时的“达标”环节,让老师们心中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