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教学思想以及运用
时间:2022-12-02 11:25:00
导语:柳宗元教学思想以及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唐时期的湖南永州,虽然位于偏远的“蛮荒之地”.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兴”局面的影响下,教育成果特别丰硕。据史志对当时科举取士的统计,终唐一代湖南考取进士25人,其中衡湘以南l6人,经考证,基本上是中唐以后考取的。他们的成名,与柳宗元的教育、指导及影响是分不开的。印证了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①由此可见,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总结,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光大呢?笔者以为,他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拒师“名”而重师“实”;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口讲指画”,心诚以行;借古鉴今,烛照后来等方面的言行,足以千秋垂范。
一、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柳宗元从小深受以尧、舜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柳宗元的诗文当中,涉及到“尧舜”的语句大约有上百处,如:“尧舜之道,至大以简;仲尼之文,至幽以默。”(《祭吕衡州温文》)“跨腾商周,尧舜是师”(《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陆文通先生墓表》);“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为尧、舜人矣”、“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伊尹五就桀赞》);“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封建论》)。
孔子自然是尧舜文化的杰出代表。师承尧舜,自然得延孔氏之光。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师友箴》并序。文中提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意思是说,不拜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我凭什么来取得进步和成功呀!不结交朋友会怎样呢?那我怎么去增加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呀!假如对方是有道之人,即使他是佣人和乞丐也可以为伍;假若自己的道路与其相反,即使对方是公侯也要离开。内可以借鉴、参考古代的贤哲,外可以考察周围的各种事物;老师也好朋友也好,都应该敬重,千万不要慢怠疏忽!此文足以说明,柳宗元是何等看重师友之谊、师友之道。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说执政者治理国家,只有实行德政、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就像北斗星,受到众星的拱卫。孔子尊崇尧、舜、周公等人物,倡导以德治国,对柳宗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人道序》中阐明自己的志向:“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惟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惟恐不慊。”柳宗元感到庆幸的是,自己羡慕和追求尧、舜、孔子的志向,惟恐不能达到;努力实行尧、舜、孔子的治国安民之道,惟恐相差悬殊。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说:“延孔氏之光,烛于后来”。意思是说,要发扬光大孔子的学说,教育启发后来者。
从上面的引文,可见以尧、舜、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对柳宗元“师道观”的形成,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拒师“名”而重师“实”
199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柳宗元全集》共收录文章537篇,诗歌142首。其中有7篇是写给“下第秀才”的,即《送严公贶下第诗序》、《送元秀才下第》、《送韦七下第》、《送辛生下第》等;有3篇是写给“登第者”的,即《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送萧炼登第后南归序》、《送班孝廉擢第归东川觐省序》;有12篇是写给“登门拜访、讨教秀才”的,如《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复杜温夫书》等;涉及“师道”话题的4篇,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答贡士萧篡欲相师书》;此类有关文道和师道的文章共计26篇,占文章总数的4.84%。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韦中立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写信向他请教如何写作文章。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加以详细的解答。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书信的篇幅较长,共6个自然段落,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面5段的内容,针对韦中立拜师的要求,明确答复说自己“不敢为人师”。接着举了两个例子,陈述不敢、也不愿为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
韩愈为师的情况是最有力的说明。由于魏晋以来,社会风气衰落,人们都以言师为耻辱。韩愈写了《师说》一文,招收后学,敢为人师,想与流俗抗衡,结果遭到众人的耻笑和谩骂,被视为狂人。由此可见,敢为人师,要冒极大的风险。柳宗元用“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两个典故,来说明为师者并无过错,问题出在那些见怪即吠的世人身上。柳宗元作为被贬之人,不愿为一个“师者”的名号而自取其辱,但并非否定“师道”。实际上,柳宗元当年在长安做官时,就有数十个后学之士,经常到他家去求学请教。虽然他不愿担为师之名,但却可行为师之实,并愿意将自己半生为文的经验之谈,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对方。
第二部分为后面的第6自然段,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写作观点。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着重阐明了“文以明道”说,强调写文章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声韵等形式上的华丽动听,而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端正写作态度,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还要加强写作技巧的锻炼,广泛参考前代作家的成功经验在答复严厚舆秀才、袁君陈秀才和贡士萧篡的书信中,他也再三强调为什么“拒师名”而“取师实”的道理。
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说:“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曾嗔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明白无误地告诉严厚舆秀才,我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凡是有前来询问(请教)的人,我的确未曾视若无睹、闭口不言呀!假如去掉老师的名份,而取老师与弟子的事实,用您的长处来弥补我的不足,也可以交流沟通、互为老师呀!
三、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元和四年,柳宗元的岳父杨凭,自京兆尹蒙冤被贬临贺(今广西贺州市)尉,他的妻弟杨诲之随同前往。亲友们途经永州,与柳宗元相聚甚欢。次年,诲之临行告辞,柳宗元送他出门,看见有车辆经过,便指着车辆对他进行告诫:“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功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说车赠杨诲之》)柳宗元以车辆为比喻,谆谆劝勉杨诲之,说“材质不优良,就会很快腐坏;工匠的能力不强,功夫不到则容易衰败。如果中间不做成方形,就不能用来装载(更多的东西).夕面不造成圆形,则运行要受到阻碍。方是所谓的车箱,圆即所谓的车轮。没有车箱不能装载,没有车轮不能在道路上运行”。希望杨诲之务必要取法于车辆,像车箱那样气量恢弘,像车轮那样周而通达,像车轴那样“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才能达到“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的境界。
文章最后指出:“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因为诲之是自己的亲戚,虽然幼年时资质不特别突出,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会越变越好。
柳宗元对其寄予厚望,图其“任重而行于世”,又担心他在处世方面还不能周而通达,“圆其外者未至”,因此,特地把这篇文章写下来,托人捎去给他,以资参考。
元和五年(81O年)十一月,柳宗元听说次年正月十六日,宪宗皇帝将要去长安东郊,举行籍田大典。按照以往的惯例,大的庆典必定会有大赦,虽然自己“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而且像被贬长沙的贾谊一样,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活动.但他期望岳父杨凭的冤情,能够得到洗雪。因此,喜不自禁地写了《与杨诲之书》,托福来捎去。信中说:“丈人之冤闻于朝,今是举也,必复大任,丑正者莫敢肆其吻矣。甚贺甚贺!”其意是说.岳父的冤情早就传闻于朝廷,这次举行大庆典,必定会被重新委以重任,那些诬蔑丑化正人君子的小人,再不敢肆无忌惮地张嘴胡言乱语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呀!
书信中,对杨诲之少年时气质平平,到后来“气益和,业益专,端重而少言”,而如今“文益奇.艺益工”的成长变化,十分欣喜和赞赏,希望他恪守君子之道,“方其中,圆其外”,认真领悟自己所撰写的《说车》那封书信的深刻含意。
杨诲之到贺州之后,曾经写过三篇文章,都流露出“不欲出于世”的念头。元和六年(811年)的四月十八日,写了一封回信,托张操带来永州。信中,对姐夫的《说车》之言不以为然,他觉得应该“柔外刚中”,认为自己“不能为车之说”,“不能翦翦拘拘,以同世取荣”:并表示要任心而行,肆志而言,以甘罗、终军为榜样,欲为阮成、嵇康之所为。
柳宗元反复阅读了妻弟的来信,为其治学态度和人生的取向深感忧虑,撰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余字的《与杨诲之第二书》,再三重申“方中圆外”之旨。他引述诲之的言论,逐一加以解释和驳斥,旁征博引,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深刻教训为例,条分缕析,谆谆开导,希望杨诲之能够既方其中亦圆其外,以免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
他在信中认为,甘罗卖弄自己的口舌,为了使秦国得到利益,不惜背弃与己结盟的燕国,反而去跟赵国联合,给燕国造成危害。天下之人因此而更加知道秦国既无礼又不讲信义,视函谷关如同虎豹之洞穴,这其实是甘罗等人所造成的结果。终军为人阴险狡诈,不能以王道来规劝汉武帝的好战之心。视天下百姓的劳苦,如同观看蚂蚁在搬移洞穴,将战争当成好玩的游戏;千里征战,死于胡越的军人无数,不但不能谏止而且怂恿此事。终军自告奋勇去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臣归顺汉朝,随同而去的淫夫少季,私通越王的太后,想暗中夺取他人的国家,其才智不能判断形势的安危,结果同时死在那里。
在柳宗元的心目中,甘罗和终军,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不值得仿效。而杨诲之竟然羡慕他们,岂不是“贱本而贵末,夸世而钓奇”吗?
针对杨诲之消极的人生取向,他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认为现在的皇上非常英明,正在大力提拔有道之士,努力实现“中兴”,那些形貌枯槁、隐匿于山林或被贬流放的高人雅士,都在摩拳擦掌,期望能辅佐尧、舜一样的明君,生怕来不及出世,以成就一番事业。老岳父目前正在为国家施展他的才华,重任在肩.为天下的振兴而出力。年轻如诲之怎么能不愿出世呢?应该要积极出世,走上仕途。
并且.他还毫不留情地批评杨诲之:“今子素善士,年又甚少,血气未定,而忽欲为阮成、稽康之所为,守而不化,不肯入尧、舜之道,此甚未可也!”意思是说,你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志向未定,忽然要学阮咸与稽康的行为,守而不化,不肯将尧、舜之道,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样做极为不可!
“守而不化”的含义,就是面对外在变化莫测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而在自己的内心要有所秉持,保持真我本色。
俗话说:“良药苦lZl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几封书信,是亲戚之间的坦诚相见,更是对青年才俊掏心窝子的话,恳切之态,溢于言表。
四、口讲指画,心诚以行柳宗元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给虚心求教的袁君陈秀才,开列了一串“必读书目”,告诉这位秀才:
“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毂梁子》、《太史公》甚竣洁,可以出人。”以上这些书,都可以作为参考与借鉴。
柳宗元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秀才志于道,慎勿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悫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
柳宗元着重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他认为,文章要以行动来作为依据,首先应该内心诚实。秀才(你)有志于文学之道,必须谨慎从事,不要有怪诞的念头,不要被杂乱的事缠绕,也不要企图快速彰显自己的名声。文学之道假如能够成功,那也是诚实(专心致志)的结果,时间长了才能兴旺发展起来。源泉充沛的河流,再旱的年头也不容易干涸;粮仓中存满了稻谷的人,不会惧怕灾荒的年景;家中珍藏着玉石珠宝的人,不用担心会饿死。因此,那些长期坚持并成功的人,他们的方式方法或技巧,都明显可见。即使孔老夫子在,他来为秀才你设计,也未必能有其它的主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的主观修养,是写作成败的决定要素。柳宗元认为,立言要顾于行,言行必须一致,不能口中讲的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外的一套。有志于文学之道的年青人,不仅要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而且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主观修养。人品决定文品。文章的格调是否高雅、清新,是否低劣、粗俗,跟作家有无正确的情调息息相关。
古话说:“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贞元八年(公元793年)的二月,21岁登进士第,当年五月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好按照习俗在家守丧3年,24岁完婚,26岁才开始做官从政,33岁被贬到偏远的永州,过着长达十年的“羁囚”生涯,但却能在当时的文坛上和韩愈比肩而立,共同高举文体革新的大旗。柳宗元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学见解非常精辟、深刻,在理论上有较多的建树,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所撰写的大量作品,足以成为一代的楷模。
在永州时期给柳宗元写信求教文章的,有一位叫崔黯的。他是代宗朝宰相崔宁的侄孙,“好辞工书”,喜欢书法,热心钻研应付科举的骈文。柳宗元答复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针攻熨,卒不能去,缠结心腑牢甚,愿斯须忘之而不克,窃尝自毒。今吾子乃始钦钦思易吾病,不亦惑乎?”
柳宗元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肯定“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就是说,书法也好,文章也好,都有作用,即应是“明道”的。所以他反对单纯地“好辞工书”,而强调“之道”,并进而强调所“之”的“圣人之道”应是“及乎物”的。他对崔的“好辞工书”,给以委婉的批评,十分诚挚地谈到自己的教训,希望对方不要蹈其覆辙。
崔黯,字直卿,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登进士第。开成初年为青州从事,人为监察御史。会昌中迁谏议大夫,大中初为江州刺史。(事迹见《旧唐书·崔宁传》附传)韦中立,永州刺史韦彪的孙子,他千里迢迢,自京师来到永州,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子厚虽然不敢为人师,但被他求教的真tY诚意所感动,于是现身说法,“尽以平生为文真诀告之”。韦中立后来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l9年)登第,而柳宗元于这一年的十月五日,在更加偏远的柳州因病去世,年仅47岁。
贡士廖有方,交州(今广州市)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下第,曾来永州,请柳宗元为他的诗集作序。柳宗元不仅写了《送诗人廖有方序》,而且还作了《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以自己“为文”和“做官”的坎坷经历,供他作为借鉴。廖有方次年(公元816年)终于登第,授校书郎,后受辟使府,官居显职廖有方、崔黯和韦中立等人的登第,虽然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奋发努力,但也与柳宗元的“口讲指画”有着一定的关联。
五、借古鉴今,烛照后来在柳宗元写给向他“求教”之青年一代的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典故与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如“冯妇好搏虎,卒为善士;周处狂横,一旦改节,皆老而自克”、“子产之乡校不毁”、“吾子且为蒲捎、歇醍”(《与杨诲之第二书》)。
柳宗元引用“冯妇搏虎”和“周处改节”的典故,来启发杨诲之,说明品行再差的人只要愿意改恶从善,励志好学,也能够让人们交口称赞。
“子产不毁乡校”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人在乡校里走动,议论当前执政人管理的好坏。郑大夫然明告诉子产说:“干吗不把乡校取消呢?”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乡人们白天劳动,傍晚休息时到乡校走走,谈论执政者的好坏。他们提到我办得对的地方,我就继续执行;他们提到我办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加以改进。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呀!如果情况这样的话,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
“蒲捎”见于《史记》,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号蒲捎。
“歇醍”见于《汉书》: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食以觖疑(驮醍,音决题。孟康云:骏马也,生七El而超其母)。柳宗元引用“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来启发杨诲之,希望他“善者则行之,恶者则改之”,以众人为师,成为“蒲捎”和“驮程”一样的千里马。、
“仆之朴朕专鲁,而当惠施、钟期之位,深自恧也”:
“仆之狭陋蚩鄙,而膺东阿、昭明之任,又自惧也。乌可取识者欢笑,以为知己羞?”“谨以所示,布露于闻人,罗列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几于万一,用以为报也。”
(《答贡士沈起书》)柳宗元在答复贡士沈起的信中,态度非常谦逊。他认为自己朴实而有些木纳,孤陋寡闻、粗野拙劣,被对方视为惠施、钟子期、东阿和昭明一样的人物,感到深深的惭愧,为他们的过分抬举而深感恐惧。他觉得自己平时所撰的文章,只能供人们参考,如果能够达到让“识者动目,闻者倾耳”的地步,就算是对朋友们最好的报答。
“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姓子,名兹甫(公元前?年一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对于请求自己担任老师的请求感到“心虚”,怎么敢与鲲鹏相比呢?人人都有向善之心,通过书信(尺牍)的交流,互相都能认识到过去的不足,方能奋发向上,有所进步,有所追求。
总而言之,柳宗元不仅是当年那~代青年的良师和益友,而且其书信中所蕴涵的师道观、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育人观等等,基本上是源自自己人生经历和教训.因而更加令人信服,更加容易被青年才俊们接受。直到21世纪的今天,对于我们提升办学指导思想、进行教师选拔和培养、指导教育与教学、培养当代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 上一篇:英语课改个人感想
- 下一篇:书记在春节学习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