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如何培育学生的自学习惯
时间:2022-11-04 04:25:00
导语:解析如何培育学生的自学习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每当开学第一天,我就让学生把这些预习任务抄写到语文书的第一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要求也略有不同,但大体指导思想不变。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示一步一步预习,大约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为了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我还在开学初上预习指导课。比如:预习要求中的“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就要带领同学们整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了。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如果学生有准备,那么上课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为了让学生取得听课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二、预习的方法:
(一)常规预习:
1、阅读。
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要去读一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重点读的还是文本教材。一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主要是略读,感知课文,弄清文体。第二遍精读,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研读课文。
2、勾画。
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查阅。
结合课文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学生还要将课文中出现的而“读一读,写一写”里没有列出来的生字词补充出来,这样就更加完善了。除此以外,学生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常规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如果条件许可,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4、设计预习表。
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在阅读、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它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文体、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以上的几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在学生预习习惯未养成之前,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否则便会流于形式。
(二)探究预习:
这是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和复杂的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综合性的问题及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就会愈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肯定有不完善之处,还望不吝指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学生在我们的监督和指导下,有效率的完成课前预习,如果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预习成为了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我们的课堂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该是多么轻松,该是多么精彩和快乐!
- 上一篇:基层中小学远教教学工作方案
- 下一篇:业务部员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