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概念和实践思索
时间:2022-11-03 03:35:00
导语:教学基本概念和实践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课堂观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课堂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性的把握还远远不够。我市教育局区域联动,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形成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和初步的实践经验。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
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和“追求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观察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为什么”);课堂观察应实现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统一(“是什么”);中小学课堂观察应追求具有自身特点的科研品质(“追求什么”)。
(一)促进三项转变
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这是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成果期待。
1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个人理论。这种建立在公共理论与教师实践感悟基础上的个人理论内隐而深刻,形成不易,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课堂观察能够激发教师的自觉发现,从而实现无论听课教师还是执教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2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
课堂观察带来的教学研究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使教学研究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传统的教研活动较为“粗放”,充斥着“好像”、“感觉”、“似乎”等这样的表述话语。这种研究方式不能真正地影响人。其次,由“离散状”向“聚焦式”转变。传统的听课活动是“无主题变奏”,“评课”也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主题,不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谈到了,但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最后,由“范式化”向“情境化”转变。课堂观察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它很少采用范式化思维,而主张“用情境说话”。
3学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
学校的教育科研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是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科研与教学两不相关、互相分离,所谓的结合也常常貌合神离。而课堂观察的实质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论是科学的,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
(二)实现三个统一
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三统一”,是课堂观察的主要特征。
1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方法的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多种多样,因校、因人、因时、因研究的需要而异。研究目的不同,就必须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课堂观察中,目的与方法必须统一,否则就无法操作。任何一种课堂观察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常要因观察需要而变化。
2描述与诠释的统一
“课堂描述”是课堂观察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研究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的。课堂描述包括两类:一种是基于定量观察的现象描述,“用数字说话”,这是课堂描述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定性观察的细节描述,“用细节说话”,这是课堂描述使用的最基本方法。课堂的关键细节折射的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理论。课堂描述不是课堂全部内容的描述,而是一种选择性描述,它可以忽略一些“无用”的信息。描述了课堂现象与细节后还要进行教育诠释。未经诠释的现象和细节是原始的,其研究价值是沉睡着的,课堂现象与教学细节只有在深刻的诠释中才富有研究的意义。
3建构与行动的统一
课堂观察十分强调“建设性”。在课堂观察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观察者给观察对象提出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建立在对课堂的准确“诠释”基础之上,是观察者对所诠释现象和细节的“再设计”。在课堂观察结束后,教师不仅明白了“问题”,而且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不但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而且明白了“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法”。
(三)追求三种品质
我们的课堂观察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我们的课堂观察追求一线的、学术的和持续的研究品质。
1一线的
“一线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一线该做的”,一线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的应然选择;二是“一线能做的”,教师的课堂观察应具有适合的“精细度”,应介于精细的专业研究人员课堂观察与粗放的传统听课之间。
2学术的
我们所追求的“学术品质”是“一线学术”的品质,或者说,是“草根学术”的品质,这种学术品质能够促使教学实践不断地走向合理与智慧。课堂观察的成果表达也具有“一线学术”的话语特征,注重的是对教学现象的理性思考。其表述常常是朴素的,但又隐含着理论;常常是个人的,但又可以抽象;常常是个性的,但又具有普适意义。
3持续的
课堂观察不是静态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也不是阶段性的研究,而是一种在常态中进行的“持续”研究。课堂观察的“持续性”表现在多个方面:1)观察主题的持续。课堂观察的主题具有“可重复性”,设计的一些观察量表也可以重复使用。但是,这种“重复”绝不代表研究的重复,因为教学现象绝不重复。2)观察对象的持续。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对一个观察对象作持续的观察和指导。3)观察行为的持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行为也具有持续性。
二、课堂观察的初步实践
(一)团队观察
“团队观察”中的“团队”在学校通常指教研组和课题组。在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课堂观察中,团队观察相对较为规范,它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
1准备阶段:“五确定”
团队观察通常需要做较为周密的准备。否则,稍有疏漏就会“前功尽弃”。1)确定主题。团队观察一般需要预设观察主题,观察主题是“团队”观察的聚焦点。观察主题不是由某位专家一时兴起拍脑袋拍出来的,它常常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顾及观察者的专业观察能力。2)确定内容。确定主题解决的是研究的“角度”问题,确定内容则要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3)确定方法。观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定性结合法。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主体、主题和内容而确定。4)确定工具。观察工具分为核心工具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和工艺学法(包括录音法、录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谓的“自身感官”。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人”才是课堂观察中最为核心的工具。5)确定分工。其一是分时段,每位(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观察某时段的课堂;其二是“盯人法”,每个(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对某几位学生进行自始至终的观察;其三是分时、盯人相结合,比较复杂的课堂观察既有分时段的观察任务,又有具体的“盯人”任务。
2观察阶段:“2+1”
所谓“2”是做好“两项记录”:一是记录时间。为了便于操作,我们一般以5分钟为时间段作记录,这样在讨论时就有了时间标尺。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记录统计学生在哪个时间段学习最为投入和最不投入,据此来分析教师的教学。[1]二是记录细节。记录与观察主题相关的典型细节是观察最主要的任务,任何一位观察者的信息遗漏都会给整个课堂观察造成损失。“1”是指“课后访谈”。课后访谈是一种补充性所谓观察,访谈的对象是执教教师与上课的学生。
- 上一篇:高速交警述职述廉汇报
- 下一篇:老干科述职述廉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