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环境下教育体制革新
时间:2022-08-08 11:27:00
导语:文化转型环境下教育体制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呼唤已久的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然而,教育体制改革并非万能,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杰出人才的培养,固然依赖于教育体制等外部制度的革新,更需要教育体制背后的文化心理的支撑,以及先进的文化理念作为后盾。我们要改革的不仅是外在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将教育体制改革重点落实在人心的改造上,特别是文化性格的重塑上,最终造就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今天整个文化面临艰巨的现代化转型,多种文化样态并存,文化转型也日趋复杂和多变,这些都意味着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前几次教育改革不同,此次教育体制改革一个最直接的突破口,便是席卷全社会的关于“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的讨论。虽然人们提供的方案各不相同,但是学界无一例外认为,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已经发生深刻转型,教育体制却严重滞后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改革教育中与先进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体制,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是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便是一个文化问题。当一个社会出现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文化诉求,并要求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时,会最先反映在教育层面,要求教育通过不断调整和变革自身,以培养出符合新的文化需要的人才。今天,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方向,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不仅是要培养现代意识的公民,更要培养出能够具有创新意识的杰出人才。
当然,教育体制改革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的封闭的改革,它是在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互动中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特别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支持。教育体制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制度自身,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运作,教育问题的凸显,所呈现出来的恰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困境。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受制于新旧文化力量的制衡。新文化为教育变革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引领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传统,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日趋固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起着规定、制约甚至延缓作用。
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为文化转型提供动力。自从人类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教育对保存和传承文化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既保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并不是消极地继承文化。教育往往会甄别、遴选出优秀的文化,并加以传承。教育者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而且受教育者本身会发挥创新才能,对既有的文化加以创造和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这种文化选择,教育体制不断改变着现实社会的文化基础,引导社会进步。正如樊浩所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和引导人们建构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造就真正的人,也造就人的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平衡、健全和合理。教育对于意义世界构建的效力及其合理性,就成为教育的文化力量的内在表征。教育应该成为社会的文化创发源和辐射源,教育应该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和文化批评,并充当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觉承荷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这正显示出教育体制改革对文化转型的促进作用。
- 上一篇:猪瘟防治研究方向
- 下一篇:区队安全管理措施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