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习方式透析
时间:2022-07-19 05:40:00
导语:新课改下学习方式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本次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一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人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质。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并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是要看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这种感受的获得无疑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
三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从而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的,而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识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一体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必然以实践为依托。
四基于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了这一观点,而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
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来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厚的创新色彩。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事实上,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倡导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结果。
五基于个性的学习
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
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也是愚蠢的。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多变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我们提倡个性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学生的学习不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一个班集体或组织,要保证其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成员之间就要遵守最低限度的规则,必要时,还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
六基于对话的学习
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其平凡的字眼,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世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较,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不表现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并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与失却。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将一种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由于师生知识、年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学生的学习被迫成为一种“注入式”、“接受式”的学习。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大的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的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也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必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较好的落实。
七、基于网络的学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教师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也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成为现实。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扶持学生生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状况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等能力,追求网络技术的人本化应用,使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
- 上一篇:诠释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后期发展思路
- 下一篇:诠释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评价及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