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对策诠释
时间:2022-05-18 02:19:00
导语: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对策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轴心。但是由于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冷淡,德育方式的落后,德育内容的僵化教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以及德育管理的单一等导致了德育工作中产生了缺乏实效的瓶颈。因此探寻解决这一瓶颈的对策就是当前德育工作者最大的任务。
关键词:德育实效瓶颈对策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轴心。它指导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可以说,学校德育的产生,是社会思想道德及其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这一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探寻瓶颈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是当前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最紧迫、最关键的课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其现状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思想实际,难以取得预期的实效,也就是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在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既给青少年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跳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更多不易梳理的两难问题,原本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在全新的教育时空下,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即学校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教育方式及内容的不适时,管理滞后,评价体系单一等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因此,这样对青少年、对学校、对国家均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也反映了德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功能的失调,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是“走过场”、“一阵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当代中国教育必须与此相适应,并以此为动力能动地进行自身改革,之所以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从缺乏实效的原因入手,探寻其改革对策。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缺乏实效瓶颈的原因
1.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新的体制还不完善,旧的体制模式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目前,德育工作在有些学校里依旧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德育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与此相适应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德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而是用传统的“禁、注、堵”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是不能取得实际效果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不够重视德育工作,现在在许多民办学校及私立学校只是把德育作为一种形式,根本就不予以重视,而只是一味的培养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忽略了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德育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这个客观环境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方式应实行开放式教育,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德育工作只是提出要求,下达指令,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搞德育,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也不管教育活动的效果,只管完成教育任务,教育方式还是处于封闭的或基本封闭的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学生并未真正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和坚定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等于把复杂的思想教育工作简单化,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实效,我们说人的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源于个人道德上的需要及行为的自觉性,灌输是将一定的内容,不允许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通过单向的“我说你服从”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且带有明显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方法对理论性的德育内容是必要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能改变和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青少年品德结构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有不少德育教育者喜欢给青年学生讲“大道理”,“举大人物”,从而造成学生与所倡导的目标之间产生“大”的差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陈旧,没有在新的形势下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也就相应加剧了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效果。
3.德育教育的内容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中的德育的教育,制定了《德育大纲》,编写了德育教材,各学校也选派了优秀教师担当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但是这些多年一贯制的课程,内容陈旧,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校德育训练的方法也只注意消极防范,把重点过多地放在矫正错误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以及养成良好的习惯上。教师有教好学生的愿望,努力地去工作,但却往往不知不觉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情操的渗透,重学生的德育课成绩,把教育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甚至只教书不育人,这种状态又怎能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大的震动和影响呢?更何况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只重说教不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又怎能使德育工作得到好效果呢?个别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产生不公正感和怀疑感,最终导致“其言不信”,“其令不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和危机。
4.德育工作忽视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及个体的主体性。处于青年期的个体思维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喜欢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追求自我,他们开始厌恶、抵抗童年期那种肤浅的,空洞的认识体系而转向进行思辨性较强的抽象思维以探求真实的,具体的事物本质及本源。人们常说,青年期是一个叛逆期,其实这正是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寻求自我独立,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激进的、不确定的、迷惘的表现。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却不适应他们心理特征或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很多德育教育者不注重青年的心理特征如逻辑思辨,逐本追流的特点,仍然只要学生按某标准去做,而很少解释为什么,即使解释,也难以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将学生看成管教的对象和接收器,面对社会改革前进中出现的新观念、新事物照样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从”的老教条,特别在传授有关马列主义原理、原则及各种抽象概念时,教育者不是去努力发掘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丰富生动的材料去印证充实,而是照搬照抄,生硬地兜售,通过单纯的灌输进行教育,使德育枯燥无味,从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育者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如在许多学校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旧的德育模式去教育学生,主动要求学生听话,守纪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难以服人,效果不佳。
5.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
调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仅仅把青少年学生当成教育者的教育对象,这显然是我们德育管理上的缺欠。从德育管理上看,德育应当存在三个层次:首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从教育者的高度去教育和影响他们;其次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使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协调;再次,强调其本身自我教育的管理,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加大教育的力度,德育工作才能得到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实效。
三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缺乏实效这一瓶颈的对策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代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关系着我国文明程度、社会风气好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学校要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努力渗透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突出和体现德育工作,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设,生活服务等,要严格执行学生守则,抓好行为规范的教育。同时,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它提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上来看,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支持德育工作。
2.改变传统的封闭单一的教育方式,把灌输教育与促进改变学生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德育工作者应认清这个全新的现实,顺应时展的潮流和需要,在教学中,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采用新颖活泼的形式和方法启迪诱导学生克服教条化,改变“你听我讲”的老套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力求讲授形式多样化;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努力因势利导带领他们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探求其真谛,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必要的灌输教育的目的是把是非善恶标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正确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在判断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矛盾、新的需要,促使其道德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的教育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矛盾运动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青少年学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教育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外部教育进行选择,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灌输教育必须与促进学生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以使德育教育取得实效。
3.丰富德育内容,有的放矢,教书育人。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必须增加市场经济的有关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牢固树立,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运用市场经济这个“活教材”,建立在实事求是、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对前途的设计,帮助学生及时修改自己的蓝图,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现实需求。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使教育要求和方法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地陶冶和感染着自己的学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反映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最直接或者说是最直观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德育因素。
4.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小学教育是打基础时期,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初中生正经历由依赖性向自主性急剧转化的过程,这时期他们的独立能力大大加强了,品德认识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时教师应启发和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具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自觉地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高中生思维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他们自信,自尊,好胜心理特点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创造,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情感体验也在逐步深化;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培养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点和自治、自主、自强的进取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比中学生更加趋于成熟,应在更高的角度上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结合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努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人才,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后,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强迫式”为“自主式”,既改变那种“填、堵、注”和“管、卡、压”的成份和较强的强迫性,采取讨论、启发、说明、示范和吸引等疏导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变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要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多采用“协商对话”、“民主讨论”等双向交流式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5.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校风。学校的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德育在学校正确实施的过程,也就是由学校管理组织指导全体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要加强德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管理队伍,统一思想,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发,制定一整套规范的科学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每个环节中做好细致的工作,使思想活跃起来,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以最佳的调控手段,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应该肯定地说,德育工作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最有力的阵地和战场,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提高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科学,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首先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培养健康纯洁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坚定不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真正掌握好邓小平理论,必须具有献身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牺牲精神。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提高教育者的情感素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多一些“人情味”,也就是用感情因素去感动人、理解人和关心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对学生有热爱之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对任何事物,只有先爱它,才能以拳拳之心去关心它,有了这种爱,教育学生时,其言必亲切,其语必感人,所以,提高情感素质,热爱学生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旧体制的并存,各种不可避免的腐败、愚昧、落后等社会消极现象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除了正面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外,还应利用学校的环境设计来导向学生的道德认识,经过精心布置的校园环境及班内环境,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如用中外著名科学家的肖像、格言来装饰教室,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在校园里写上学校校风的要求,会使学生从踏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行动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校园文化环境,像一本潜在的教科书,合理的设计和装配会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当前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解决这一瓶颈,必须得到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它提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上来。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采取双向沟通的方式。在德育内容上,增加市场经济的有关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
- 上一篇:小议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 下一篇:小议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