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生教育探析
时间:2022-05-07 08:54:00
导语:云南三生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8年5月至8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教育厅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实施意见,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三生教育”。从此,云南正式拉开了“三生教育”的实施序幕。可以说,云南的“三生教育”是一种特有的生命教育,它是在结合本省教育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需要,并借鉴于国内外生命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将教育从生命的关怀扩展到了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并以此来实现提高青少年们的生命质量、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的,是合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其提出的背景可归于如下:
第一,近些年,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和成长的健康化。首先在人之生命问题上,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知性”,他们无知生命的可贵,无知生命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无知人生该有的目标和方向,无知每个生命体存有的内在的责任和义务,也无知什么才是生命所本有的、所重要的,而正因为这些“无知”,使得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的珍贵性和敬畏性,他们轻视、藐视自然生命之存在,破坏、践踏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他物的生命,如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轻生)事件、杀害他人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就又发生两例自杀事件:2009年4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男生从新一学生公寓8层坠楼身亡;14日,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坠楼身亡。可以说,15~34岁已成为自杀的高发龄,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人之生存问题上,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力性”,不懂得生存之规律。他们无力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无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无力应对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祸害,无力处理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无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和冲突,无力面对人生旅程中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等等。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正因为生存方面上的“无力感”,萎缩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使得他们的生命很脆弱,很单薄,缺少了自我生命的保护羽翼和支撑力量,这就为什么他们会因为生存方面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否定生命存在之必要。最后在人之生活方面,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能性”,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常识。他们无能自理个人基本的日常生活事件,无能寻找到人类生活之真谛,不懂得幸福何为?快乐何为?而正因为生活上的无能,造就了他们生活得单调、生活得无趣感,使他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互助与感恩,同时,最为严重的是让他们易于形成一种过于重视当下生活感觉的生活态度和只懂索取、享受不懂奉献的生活价值观。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在“三生”方面暴露问题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激发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探析和反思,寻求其原因,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而“三生教育”正为此提供着新路子尝试,为解决此问题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二,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面临着因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重建所带来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变化、冲突和困惑。据相关材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已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共有特征,而这些与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都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以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现代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所取代,而现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消除现代人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随着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剧,使得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敏感了。
第三,当前教育自身存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之应试性、教育之工具理性、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内涵性,这些缺陷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使教育偏离了内在之本质。首先,教育的应试性让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应试教育使老师成为灌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械具和只会考试的机器。其次,教育之工具理性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衡量的标准,工具理性教育使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工具,学生是为工作而学习,学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零件“工厂”,老师是生产零件的“技术工人”。最后,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人文内涵性让科学知识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将学校异化为科学知识的“贩卖地”,将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使教育功能简单化,断裂了教育本有的精神、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涵养的功能。总之,当前教育存有的三大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三生教育”正以弥补现有教育之缺陷为目标,使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之本真上。
如上所述,基于当前青少年学生“三生”问题、社会形势、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云南“三生教育”为此孕育而生,它的提出必将以解决此些问题为目的,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那如何实现此目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
二、“三生教育”开展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此定义,表明了“三生教育”的性质,回答了“三生教育”是干什么的?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以及与以往的教育形式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它也展现了“三生教育”独有的特色和应负的责任及作用。那么,“三生教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三生教育”开展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三生”认知教育。俗话说,知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首先在认知层面,建构起一套系统的“三生”知识体系,此体系应涵盖起自然科学层面的“三生”知识和传统人文精神层面的“三生”知识,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灵活加以运用,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内容丰富的“三生”教育知识资源,达到弥补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知识性缺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以及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学会生存?如何懂得生活?等等问题。但同时应该注意,“三生”知识的传授,其方法是灵活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式、分类分层式、亲身参与式等方法,让受教育者真正将“三生”知识内化于脑、内化于心。
(二)“三生”价值教育。“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三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价值层面上的建构,指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以合理科学的“三生观”来规范人之思想和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建构起一套“三生”价值体系,该体系需吸纳进各种各样的“三生”价值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三生”价值观,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自由主义等学派所倡导的“三生”价值观等等价值资源,让它极庞大丰富又不杂乱无章,达到让受教育者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属于各自的安身立命者,安顿和充实自身之人生过程,掌握生存之规律和生活之真谛。简而言之,“三生教育”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过程,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知识能力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三)“三生”信仰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来排序,人当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将追求高层次需要。对于需要,人类最基本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生”认知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三生”知识性需求,“三生”价值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三生”价值性需求,但笔者认为,就此仍还不足够,因为还存在一个终极性问题,即意志层面上的问题——信仰问题。众所周知,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也深受“信仰困惑”之苦,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内心的空虚感、坚强意志的缺失感和无所畏惧的恐怖感,而现有教育又恰恰在此方面存在缺失,没能给人们一个各自需要、各自适应的信仰存有。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重视起人的“三生”信仰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信仰教育”。但要注意,“三生”信仰教育中的“信仰”,指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主要侧重于人之终极关怀上的信仰,寄希望通过“三生”信仰教育,来唤醒现代人的信仰意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让人们更充实地存在着,而在进行“三生”信仰教育时,又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类型施行与之适宜的信仰教育,注意其过程的递进性和长期塑造性,最终实现满足人之终极关怀层面上的需要。
三、“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云南“三生教育”虽已从2008年的试点施行进入到了2009年的全面推行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它仍是处在一个探索的关键期,还需要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维度,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文化学和生命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学等等学科视角或层次,来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三生教育”实施途径即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实施“三生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在遵循其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建构起各自适应的“三生教育”模式。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各界普遍主张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途径范式。
第一,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最重要的实施途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如何将“三生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教程中?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设立独立的显性的“三生教育”课,强化“三生”课堂教学作用。到目前为止,云南各级各类学校都已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了独立的“三生教育”课时,配有了相适应的教学教材和老师,设计了一套考核机制,并给予了一定的学分作为教学保障。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三生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正确加以处理,充分的挖掘其他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做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二是在教学实践上,要凸显“三生教育”的实践性,建立起一批“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三生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老师必须扬弃以往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去体验、去认知、去感悟人之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意义,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做到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让他们能够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三是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文化育人,加强“三生教育”之人文性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其“三生文化建设”,做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育人的要求;做到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四是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骨干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才能让“三生教育”顺顺利利的、有准有方的推进着,才能起到一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让受教育者通过老师的榜样来领悟“三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抓好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家庭,它是“三生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力量,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一起开展“三生教育”。那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三生”作用呢?首先,需密切其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等措施来实现,以此为家庭三生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其次,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三生意识”,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家长的“三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正确的做人之道、处世之方、生活之原则等;最后,要注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等方式来实现,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实施。
第三,抓好社会教育。马克思说过,社会造就人,人改造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地社会舆论导向、发达的信息传播媒体等都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要做好“三生教育”的社会教育工作,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类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来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那如何共赢呢?具体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教育单位的作用,借此来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其次,抓住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大部分县(市、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的极佳机遇,大力开展校外的社会性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其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加大“三生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为“三生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提供一个便利的对外交流平台,如开通的“三生教育网”、昆明开办的“三生教育论坛”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落实好学校“三生”教育、家庭“三生”教育、社会“三生”教育,让它们各有侧重,各有突出,各有融合,从而实现“三生教育”应有的意义、目的和作用。但同时,在“三生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弄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凸显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觉性、自主性和内化性,我们要依据人之“三生”(生命、生存、生活)的特征,遵循“三生”的内在发展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三生”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来唤醒学生的“三生”意识,启迪学生的“三生”世界,开发学生的“三生”潜能,提升学生的“三生”质量,以此来实现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和提升人的生活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