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议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关联

时间:2022-05-07 08:49:00

导语:诠释议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关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诠释议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关联

正确理解“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在教育实践中正确处理“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重要基础。从我省提出的“三生教育”来看,“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推进“三生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从工具性的、以追求升学为目标的实践模式中回归到育人的根本追求上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中来。因此,素质教育,从基本内涵上来讲,所强调的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这应该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但是,由于“素质”概念的抽象性、认识的不一致性以及在实践中的难以操作性,再加上教育传统观念、评价模式、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一直难以在教育实践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深入探索素质、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思想,从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基本内涵上形成素质教育理论上的突破,奠定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用素质教育思想改造、重构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后,素质教育研究的焦点实际上转移到了对“素质”的研究上。教育理论界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素质观点,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解决素质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我认为,素质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身心特性,这种身心特性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身心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即人的解剖生理特性。后天形成的身心特性也就是后天形成的素质,有两种类型,即遗传—习得性素质和习得性素质。前者是直接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教育等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智力性素质、技能性素质等。后者则是指在遗传性素质和遗传—习得性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的作用而形成的,如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尽管存在着来源、类型、形成方式的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身心特性。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得对素质的理解超越了先天与后天之争,为素质的可教育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素质的存在方式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内蕴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但是,这种内蕴并不意味着素质是不可测的。人的素质,通常通过人的身体特征、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加以展现出来。例如,人的身体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内蕴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体格、体质和适应性等存在状态表现出来。人的知识素质也是内蕴的,但可以通过人的谈话、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等行为表现出来。

素质的这种特性,一方面说明了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培养的特殊性。由于素质的来源、类型、形成过程、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各不相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首要的是要从素质的类型入手,弄清究竟要培养学生的那些素质,然后才能从素质的形成过程开始,探索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二)个体素质的基本结构

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任何人身心发展都必须的。一个人没有素质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但问题是,究竟哪些素质是基础性的,而且是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呢?笔者以为,研究个体的素质结构,就是要紧紧抓住个体的基础性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究竟需要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只有这样形成的素质结构,才是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素质结构,也才是素质教育所要关注和培养的素质结构。

我认为,人作为一个动态存在的自然、社会生命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以下四个子系统的支持:能量系统、操作加工系统、信息储存系统和适应调节系统。能量系统是人得以存在、具有生命活力的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操作加工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的操作、加工、转换系统,是人与外部世界实现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核心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智能素质,包含智力和能力两个主要方面。信息储存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的信息库、知识库,它既是操作加工系统的基础,也是操作加工系统成果的储存库,从素质来讲,可以统称为人的知识素质。适应调节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怎样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适应调节系统。从人的素质来讲,适应调节系统可以统称为人的人格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上四个系统的协调作用过程,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四者缺一不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使人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四个系统是任何人生存与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它对应的四种基本素质,就是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素质,它们形成了人的素质的基本结构。就是说,人的素质结构,就是由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格素质四种基础性素质构成的一个稳定的有机联系的结构。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显然,有了对素质和个体素质结构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形成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从人的身体、智能、知识和人格等方面,培育人的身心特性,形成人的潜能的教育活动。因此,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人的潜能提升的教育,在思想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过程上是一种潜能开发的教育,在实践上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构建人的素质结构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领域的变革,就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必须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使整个教育实践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要求;其次是必须使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以人的素质培养和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第三是必须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来重建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人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性问题。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举步维艰。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三生教育”涉及到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整体生命成长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的有机统一。“三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显然,“三生教育”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人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身心(生命)发展过程、生存过程和生活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为基本框架来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使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相结合,使教育过程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求,能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三生教育”从内容上来讲,是一种构建和谐身心、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和以人的素质培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本质是一致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三、“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都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从“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来讲,他们都体现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要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

2.“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生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本的教育,它强调教育必须主动地去建构人的和谐生命,开启人的心智,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切都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它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潜能、生存潜能和生活潜能的开发,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谐成长,其思想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育人价值。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解决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而提出来的,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逻辑关系。

3.“三生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三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构建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幸福和谐的生命系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从个体来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要提高个体的基础性素质,构建个体和谐的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培育学生和谐的潜能发展系统,使个体能积极主动地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社会。“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有效地解决个体的“安身立命、健康发展”的问题,都是要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要求整合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遗产,从培育人的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格素质等方面来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培育学生的发展潜能。而“三生教育”则要求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来构建教育内容体系,看上去似乎与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是不一致的。但是,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是以人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为中心来进行横向分析而形成的,其核心是培育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三生教育”的内容框架,则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为基础构建而成的,其核心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虽然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不同,但其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来展开和构建的,是一致的,目的是相同的。

5.“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素质教育提出后,在理论上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没有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而在实践上虽然有了明确的政策要求,但仍长期处于“轰轰烈烈讲素质,踏踏实实抓应试”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尚没实现教育思想领域的变革和教育行为方式的整体变化,尚没有形成以培育个体素质、开发潜能为基础的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模式方法。“三生教育”理论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活学习过程,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使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和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将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更有效地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