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资源构造开放的三生教育模式

时间:2022-05-07 08:41:00

导语:结合社会资源构造开放的三生教育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结合社会资源构造开放的三生教育模式

“三生教育”目前正在云南省如火如荼地展开。所谓“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即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生命、生存与生活,实际上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贯穿了人生的全过程。“三生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可见,“三生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终身教育。学校虽然是教育的重镇,但也无法独立承担“三生教育”的任务。“三生教育”应当充分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三生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要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因此,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中也提出要:“加强沟通协作,构建教育合力。按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协调的大教育理念,主动对家庭教育给予必要的指导,主动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让家庭和社会支持、参与和配合‘三生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积极与社会有关方面开展合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三生教育’。”提出在推进“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走出课堂和学校,建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是当前大力推进“三生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从“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来看,“三生教育”的提出源于现实的社会需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影响,我们的社会已经且仍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和传统的生存环境、生活模式相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密切频繁,各类信息非常丰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模式都已经且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复杂程度和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时代和社会无法比拟的;更重要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非常现实而且立刻影响到每个普通人,使得我们的普通日常生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要适应这些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让变化成为生活的常态,这对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被家长过分溺爱的独生子女的生存和独立生活能力却明显下降。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现行的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方面的教育也缺少足够的关注,甚至在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相关课程的存在。这种落差导致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社会现象甚至是悲剧。如地震、火灾时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严重不足,“张超买凶杀人事件”、“泼熊事件”、“虐猫事件”,校园里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等,一次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作为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关键环节,必然面临这种由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高要求。汶川地震后三个月,2008年8月13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对云南省教育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大力推行“三生教育”,正是应时代和社会的呼唤,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切实突破和创新。“三生教育”教材涵盖了社会生活常识、环境教育、心理教育、防震防灾教育、养成教育等诸多内容,体现了“三生教育”应现实的社会需要而生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整合社会资源。

从“三生教育”的内容来看,“三生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整个社会作为教育大课堂。由于生存、生活、生命是三个外延极为广泛的概念,人所有的行为活动都可以包括进去。而社会是人的所有行为的大环境,生存、生活和生命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生存、生活和生命教育的涉及面也就非常广泛。所以,“三生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教育的课堂之中,应该整合各种相关的社会资源,以整个现实的社会为背景。这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我们不可能在教室真正掌握游泳的技巧,要真正学会游泳必须要到水里。而要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进行生存、生活和生命教育,我们就必须注意选择并利用社会资源。

二、拓宽领域,深入挖掘可整合的社会资源

教育领域中的社会资源,从大的角度来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或者本身具有与学校教育相交叉的教育功能,或者对于学校教育的展开具有推动作用。

这些社会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显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的各类纪念馆、科技馆、生物园等。这类机构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利用的主要的社会资源,无疑也是“三生教育”可以利用的现成的重要社会资源。从目前云南省确立的第一批“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来看,也基本上都是这类组织机构。另一类是各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比如公安、消防、交通、工商、敬老院、环保局、戒毒所、医疗卫生等机构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由于这些机构与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密切相关,它们除了承担着各项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之外,也多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教育职能,而且它们的宣传教育活动更为专业。比如公安机关可以教育民众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避免受到伤害,消防部门可以教育民众在火灾等危机时刻如何利用生存技能减少损失和伤害。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为“三生教育”的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同时,“三生教育”也是这类机构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的绝佳平台。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进入到“三生教育”过程中,也就是在“三生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主动与这类机构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结果是双赢的,一方面,学校的“三生教育”得到了更为专业的指导以及实践经历,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宣传教育职能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具体知识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注重课堂知识的讲授,这种教育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而“三生教育”是大众教育,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存技能、生活技巧和生命感受,甚至普通个人都可以是“三生教育”的社会资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关于人之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上尤其如此。不论是商贩、是工匠还是农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着不同的生存技能,对生命和生活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与特定的教育需要,让被家长过分溺爱的孩子深入到社会当中去,深入到不同的人群当中去,体会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生活之艰辛,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加深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了解各种生存技能将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总之,“三生教育”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极其广泛,有待我们不断挖掘、整合和利用。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开放的三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从课时安排还是课堂考核来看,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实际上,这种“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无物,无法达到触动心灵、涤荡灵魂的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就是最好的明证。

“三生教育”内涵极其深刻、外延极其广泛,因此,“三生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完全开放的教育模式。“三生教育”需要合理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的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把课堂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应当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1.“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握时机,关注热点,及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

在课堂教学方面,“三生教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其教学过程必然要依据一定的教材内容。目前,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三生教育”的教材,其涵盖了社会生活常识、环境教育、心理教育、防震防灾教育、养成教育等诸多内容,并且联系到很多鲜活的热点问题。即便如此,教材的编写相对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言,总是有滞后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三生教育”的课堂讲授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要及时把当前发生的、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补充进来,把握教育时机,注意时效性,及时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才能起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学校的伤亡是最让人痛心的。这次悲惨的灾难暴露出很多问题,那些伤亡比较严重的中小学往往在危机生存教育方面还很欠缺,而生存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的伤亡情况就好很多。此时,人们真切地从各个角度开始反思这次灾难,以求避免类似的天灾,或者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如何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损失。在这样的语境当中,学生有这方面强烈的求知欲望,抓住时机,及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进行地震等危急条件下的生存技能教育的专题教学,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实践性应该成为指导“三生教育”的根本原则。

三生教育不能仅仅成为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过程,应该非常强调实践性,实践性应该成为指导三生教育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三生教育”固然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与生存、生活和生命相关的知识的教育,但这类知识的掌握都必须要而且必定会及时体现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之中,明白这一点对于“三生教育”来说是最根本的。可以说,只有以实践性原则为指导的“三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初衷,才是真正具有自身特定价值的“三生教育”。否则就很有可能沦为一般的知识性灌输,流于形式。这里的实践是指生存实践、生活实践和生命实践。

实践性原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在生存、生活和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在对“三生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时要以相关的社会实践考核为重点。这两方面都不是可以离开整个社会环境而仅仅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实践,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三生教育”才能切实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避免流于形式,陷入枯燥的理论讲解,从而收到实效。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整合社会资源,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借助更多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协助,提高受教育者生存、生活、生命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应当担当类似组织者的角色。譬如,把握生存技能最为科学的肯定是相关的专业人员,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火灾逃生能力,则可以阻止安排学生到消防队参观,请专业的消防人员现场讲解火灾逃生知识,并通过组织学生逃生演习,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性,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建构开放式的“三生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整合相关社会资源,有助于弥补教师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不足,对受教育者施以更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专业教育。